学位专题

<

农业贷款可得性问题研究

侯涛
中国农业科学院
引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在城市经济和二、三次产业发展方面得到了长足进步。但与此同时经济二元结构开始日益凸显,城乡之间发展水平逐渐拉大,与之相伴的是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的此消彼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大银行的农村网点开始大量撤并,加速了农村地区和农业经济的失血过程,同时也加重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对于农业生产环节的经营主体,依然以小规模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规模化发展不足,更未形成具有完备企业管理制度的现代企业实体;另一方面作为农业生产环节自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仍然以低水平小微企业经营为主,技术积累薄弱,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这一状况又进一步强化了产业失血过程,导致了农业发展滞后与贷款可得性不足的恶性循环。  本文将农业贷款的研究对象限定为处于农业生产环节的农林牧渔业贷款和处于加工环节的农产品加工业贷款。为了在产业比较视角下研究农业贷款的可得与排斥问题,首先对一二次产业不同子产业项目贷款绩效进行测算。选取包括农业生产环节、农产品加工业与其他工业部门共57个子产业,根据各产业历史经营和财务数据构建贷款项目,测算不同产业项目贷款的风险调整后绩效指标:相对绩效指标EVA与绝对绩效指标aRAROC。结果发现,农业贷款可得性总体较差,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贷款排斥。其中,农业生产环节贷款受到收益和规模状况的双重制约,相对绩效和绝对绩效两项指标表现均较差,面临着比较严重的贷款排斥。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农业项目的盈利水平和稳定性较差,导致了生产环节贷款的还款周期较长,经济资本占用率较高,而贷款收益又达不到银行的最低经济资本回报要求,最终使农业生产环节贷款处于信贷排斥域。另外从贷款规模来看,即使以东北地区的合作社规模为假设,与工业项目相比,农业生产环节的资金需求规模依然相对微小,因此农业生产环节贷款项目同时存在贷款规模不经济所导致的贷款排斥。对于农产品加工业贷款而言,盈利水平和稳定性均优于其他工业贷款,相对绩效表现良好,但同样由于经营规模和资金需求的规模不经济,导致单位项目的绝对绩效偏低,造成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在获得贷款次序上存在“啄序”。  在对农业贷款绩效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农业项目贷款可得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构建农业生产环节项目贷款和包含农产品加工业在内工业项目贷款可得性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模型。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对于农业生产环节项目贷款而言,项目规模是决定贷款可得性的最主要因素,且对贷款可得性作用方向为正;盈利水平及稳定性提升对改善贷款可得性作用不显著;政府投资则对项目资金贷款占比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本文认为这与农林牧渔业投资及贷款都有较强的政策背景有关。对于包含农产品加工业在内工业项目贷款而言,项目规模、政府参与水平和资产负债率是决定贷款可得性的主要因素。其中项目投资规模和国有投资占比较小是造成农产品加工业项目贷款可得性较差的主要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产业间的两因素差距正在逐年缩小;农产品加工业的资产负债率较小,对改善贷款可得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通过降低资产负债率继续改善贷款可得状况的空间有限。  在对农业项目贷款绩效与可得状况进行研究后,本文继而对农业流动资金融资状况进行分析。首先对作为农业生产流动资金需求主要形式的农户贷款发展趋势进行简要论述,发现农业生产活动及其融资行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户贷款比重差距逐年降低,以公司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料采购和融资行为逐年增加。对于农业企业贷款而言,长期融资能力不足,更多依赖于短期融资。规模发展水平低、偿债能力限制、财务不规范以及信用评级偏低是制约农业企业贷款可得性的主要原因,而规模发展水平不足又是其中最主要的制约因素。随后着重对农产品加工业流动资金可得状况进行了研究。参考银监会的营运资金测算方法对农产品加工业各子产业的流动资金融资缺口和实际融资额进行估算,发现与其他工业部门相比,农产品加工业流动资金融资可得状况相对较差,规模发展水平不足和资本密集度偏低是制约其贷款可得的主要原因。  本文在得到制约我国农业贷款可得性的主要因素(盈利水平和稳定性较差、规模化发展水平不足、技术发展水平落后)后,继而对当前我国在改善上述瓶颈方面的农业支持政策进行梳理,对贷款可得视角下的当前我国农业支持政策进行评价。文章最后在总结全文结论基础上,分别对我国农业支持政策和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完善提出建议。

农业贷款;贷款可得性;贷款绩效

中国农业科学院

博士

农业经济管理

杜彦坤

2017

中文

F832.42

143

2018-01-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