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国际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比较与分析

BONET CHIKHAWO KAMWANA
中国农业科学院
引用
现代农业是以农产品产后加工、保鲜、物流等为主体、相关服务业为支撑的全产业链新型农业,现代农业的本质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与一、三产业紧密相连,并通过连锁反应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本研究在总结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发展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农产品加工业开始起步,超过5000美元以后,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结构就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农产品加工业进入指数增长的井喷式高速发展时期,成为农业产业的主体和支柱;人均GDP超越10000美元以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工业化国家的低水平行列,全面进入营养健康时代。  研究发现,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看,农产品加工产业存在下述阶段性特征。一是从市场需求看,在人均GDP达到三千美元以前主要矛盾是数量短缺的问题,三千到一万美元期间是食品安全问题,一万美元以后营养健康凸显为主要问题。二是从资本支持特点看,在三千美元以前是自我发展、民间融资为主,处在自我积累、打基础的阶段;三干到一万美元期间是工商资本主体支撑,实现数量增长和扩张;一万美元以后金融资本进入成为主体,金融与创新双核驱动,转变方式、提质增效、做大做强。因此,中国未来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将迎来井喷式财富增长的黄金发展时期,成为创造巨额社会财富的崭新产业;同时以营养保障亿万人民的健康为己任和历史使命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即将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跨越一万美元的中等收入后,成为一个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支柱产业、朝阳产业和万岁产业。本研究在此理论基础上,分析和比较中国、英国、美国、日本、韩国以及马拉维等国家在国际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动向,并着重分析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提出加快推进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和规模报酬恒定的基础上,应用Solow-Swan新古典增长模型,确定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采用OLS,FEM和REM三个模型,发现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附加值的增长与人均GDP的增长呈现显著地正相关联系,因此提高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干预均能促进人均GDP的增长。与此同时,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净增值制造业和资本存量的增长也是人均GDP增长的显著决定因素。  本研究认为,中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取代传统农业和畜牧业,并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然而,与人均GDP水平相近的成熟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仍相对滞后,其总产出对制造业产值、附加值、资本形成和就业程度的贡献均低于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是有效转移和安置农民重新就业的主要渠道,是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小城镇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目前需要调整内部结构、优先发展领域和农业产业重点领域,应建立高效的农产品加工业管理、生产和经营体系,适度完善相关立法和保障政策来突显农产品加工业的变化性和重要性。此外,建议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研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形成国家和地方科研院所、大学以及私人机构应达成更为密切的合作来推动区域之间、国家之间乃至世界性的农业科研的广泛应用,不断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

农产品加工业;Solow-Swan模型;经济增长;附加值;人均GDP

中国农业科学院

博士

农业经济管理

戴小枫

2017

中文

F316.5

127

2018-01-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