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3275068

类固定短语“A来B去”的共时、历时考察及概念整合度分析

刘素丽
扬州大学
引用
类固定短语“A来B去”以“来、去”为固定成分,“A、B”为可变成分,其中的“A”“B”最为常见的是单音节的语素或词,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A、B”的词性除了常见的动词以外,还有名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等。“来、去”在不同的组合中表现出意义实在、意义较虚、意义虚化等情况。“A”与“来”、“B”与“去”的句法关系主要有主谓、中补与偏正三种。该结构中“A、B”的位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总体上符合动作先后顺序、自然顺序等,称为正序,也存在规律之外的情况,本文称为倒序。采用正序还是倒序主要跟“A、B”两者的地位是否对等以及“来、去”的虚化程度有关。  句法方面,“A来B去”的句法功能虽然会受制于“A、B”的词性,但是整体上表现出强烈的谓词性特征。语义方面,“A”和“B”之间的语义关系有三种:语义相同或相近、相反与相关,“A来B去”的整体语义有表动作或形状的持续与反复、表事物数量繁多、表事物性质或状态等,表述功能主要有表陈述、表指称、表陈述三种。该结构表示不同语义时,对“A、B”的词性有一定的限制。语用方面,“A来B去”主要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和主观大量,具有以简洁的形式表示足量信息的功用。  “A来B去”结构最早出现在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A、B”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副词的“A来B去”开始出现萌芽,此时的类固定短语以“来、去”为核心,构成成分之间关系松散,整合度低,格式义不明显。隋唐时期,“来、去”出现虚化,位移义及方向性减弱,产生“反复”义,整体有了一定的整合度与凝固性。宋元时期,“来、去”有继续虚化成为话语标记的趋势,格式的整合度更高。到了明清,“A来B去”发展迅速,数量激增,类型完善,少数“A来B去”固化为成语,与现代汉语的“A来B去”在语义与句法上相差无几。进入现代汉语阶段,“A来B去”数量不断增加,能产性更强。按照语义、句法以及固化程度高低,将“A来B去”的整合度分为低、次低、次高、高四个等级。

类固定短语;现代汉语;概念整合度

扬州大学

硕士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张亚军

2017

中文

H146.3

76

2017-11-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