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四川盆地三叠系嘉陵江组-雷口坡组天然气成藏差异性研究

孟昱璋
成都理工大学
引用
为深入探讨四川盆地嘉陵江组—雷口坡组气藏成藏的差异性及总结其天然气的成藏规律,收集大量前人资料,并分不同构造单元分析天然气的基本成藏地质条件,包括烃源、储层、封盖、圈闭、运聚、保存等方面,揭示不同构造单元间天然气成藏的差异性,包括气源差异性、沉积差异性、储层差异性、成藏过程的差异性,最终总结了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天然气的成藏规律。据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分析,认为四川盆地嘉陵江组气藏的气源以外源为主,且除了川中地区嘉陵江组气藏天然气中没有上二叠统煤系烃源岩所贡献的煤型气外,盆地内大部分地区嘉陵江组气藏中的天然气为煤型气(二叠系)与油型气(二叠系、志留系)的混合。对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各期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在嘉陵江组沉积时期,海水的进退共发生了三次,其沉积呈现出台地总体上不断局限化的特点。相应地,四川盆地中部以及东部地区能够划分出三种不同的沉积相带,分别是局限台地、蒸发台地以及开阔海台地;而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仅发育半局限—局限台地和开阔海台地。通过岩心、薄片观察,认为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储集岩以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常见的储集空间类型有粒间孔、粒内孔、晶间孔、溶解孔、缝洞、构造缝等。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储层的物性总体上表现出低孔和低渗的特征:川东地区以Ⅲ类储层为主,孔渗相关性较强;川中孔隙度较低,孔渗相关性差;川南地区孔隙度较差、渗透率较好,裂隙较为发育。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通过对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典型构造天然气成藏过程的差异性研究,认为二叠系的高—过熟油裂解气在川东和川南地区主要是依靠烃源断层向上覆岩层运移,而川中地区则是通过高压破裂缝向上运移;天然气在区域性石膏盖层的封盖作用下,聚集在嘉陵江组碳酸盐岩储层中;圈闭类型主要为岩性圈闭、构造圈闭或它们的组合。嘉陵江组气藏的形成大致包含了古油藏的演化、古气藏的演化以及现今气藏的调整等过程,其中古油藏赋存的层位、形成与破坏的时间在盆地内不同构造单元上具有差异性:第一,川东和川南地区存在嘉陵江组古油藏,而川中地区发育二叠系或飞仙关组古油藏;第二,川东地区的古油藏在印支运动之后的早侏罗世形成,而川中和川南地区的古油藏在三叠纪印支运动之前形成。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天然气成藏规律可概括为:“高压驱动,断层裂缝疏导,流体跨层流动,膏盖油裂解气成藏”。⑵通过常规有机地球化学及充填物锶、碳、氧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等方法研究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天然气的气源,认为雷口坡组气藏都为混源,顶部雷口坡组四段风化壳气藏气源主要来自于上覆上三叠统泥质烃源岩,二次运移通道为雷口坡组风化壳。雷口坡组三段、一段滩相储层气藏其气源主要来自下伏二叠系烃源岩,运移通道为通源断层或裂缝。⑶通过典型井的研究对比发现四川盆地雷口坡组气藏储层有两种,一为主要受沉积相控制的内幕滩相颗粒碳酸盐岩储层,其最为发育的储集空间类型为原生粒间孔、鸟眼孔、晶间孔和生物体腔孔等;二为受雷口坡顶面岩溶体系控制的风化壳岩溶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为白云石晶间(溶)孔和溶蚀孔缝。

天然气勘探;储层地质;成矿预测;四川盆地

成都理工大学

博士

矿产普查与勘探

徐国盛

2016

中文

P618.130.8;P612

148

2017-11-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