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3239470

元前陶集考论

贺伟
山东大学
引用
二十世纪以来,陶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后涌现一大批学术精品。但我们也应当看到,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陶渊明的研究呈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大致来说,关于陶渊明及其诗文的研究成果丰富,而关于陶集版本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就笔者目力所见,较为系统地考论陶集版本源流者,除了郭绍虞、桥川时雄外,寥寥无几。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本文选取元前陶集版本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绪论部分,对学术界关于陶集版本的研究现状作了总结,对元前陶集的版本情况作了简单扼要的描述,顺带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同时还对论文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作了提要式的概括,以便读者对本文有初步的了解。  论文主体部分,是对各种陶集版本及其流传状况的勾勒。宋代之前,流传的陶集版本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六卷并序目本、八卷无序本、萧统本、阳休之本,它们均属抄本陶集系统,且都没有保存下来。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六卷并序目本有可能为陶渊明生前命人整理的文集,萧统编八卷本陶集即以此本为底本。八卷无序本包含有《五孝传》、《集圣贤群辅录》两种作品,萧统编陶集时虽曾寓目,但由于它们不符合当时人的“文集”观念,所以没有收录。阳休之在萧统本的基础上,补入《五孝传》一卷、《集圣贤群辅录》一卷,编成了十卷本陶集,宋代诸多的十卷本陶集,大都从阳休之本而来。六卷并序目本、八卷无序本在隋初尚有流传,但至迟在北宋时,似乎已经亡佚了。萧统本、阳休之本在宋时依然流传,但卷数、编次出现了很多的混乱,不复原来面貌。  到了宋代,由于印刷术的普及,陶集的流传呈现出手抄与刊刻、抄本与刻本并行的局面。宋代诸多的抄本陶集,由于为私人所有,没有公开流通,所以基本上亡佚了。宋庠本与思悦本是已知最早的两种刻本陶集,但同样没有保存下来,值得注意的是,思悦本收录诗文一百三十一篇,这与现存的宋代十卷本陶集收录的诗文数目一致,应当不是偶然。在现存的几种宋本陶集中,宋刻递修本、曾集本、汤汉注本、残宋本为同一陶集系统,此种陶集系统在宋、元之际颇为流行,苏轼和陶所用的陶集底本亦与之接近。苏写本陶集并非以苏轼手书上板,它在陶集异文的选择上,多有与宋刻递修本陶集系统截然相反的情况。焦竑本陶集虽为八卷,但收录有《五孝传》,并非萧统八卷本的原貌,它在校勘上多从宋庠本,在宋、元之际流传不太广泛,宋代众多的和陶诗都与之有较大差异。宋代还有大量的刻本陶集也已经亡佚了,其中《五柳先生诗编年》大本,是已知最早的陶诗注释本,也是最早的编年体陶集。从整体上看,宋人对陶集以校订为主,但也开始注释工作,陶集注释着重强调陶渊明身上不事二姓的忠贞品格,打上了时代社会的烙印。  最后,我们对宋本陶集中一些疑非陶渊明所作的篇目进行了考论。我们认为,《四时》、《问来使》两诗基本可以确定不是陶渊明的作品。《四时》诗很可能为陶渊明摘录顾恺之《神情诗》中的某些语句,重新加以组织编排后的面貌,《问来使》一诗当是唐人刻意模仿陶诗用语(意象)所作的拟作,其谋篇布局受到王维、李白甚至白居易的影响。

陶渊明;陶集版本;汤汉注本;古代文学

山东大学

硕士

中国古代文学

李剑锋

2017

中文

I206.2

268

2017-09-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