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3176084

北京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现状调研及运营管理措施研究

邱彦昭
北京化工大学
引用
北京市从2000年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工作,但底数不清、资金投入不足、监管难度大等管理问题导致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率低于70%。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或渗入地下,造成河道和地下水的污染,给周边环境和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解决北京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中的问题,在急需摸清现状的基础上,开展北京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措施研究工作,确保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论文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北京农村的排水特征进行实地入户调查,分析农村生活污水水质水量特征和居民家庭用水及排水规律,开展农村污水排放特征调研。同时对北京市典型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效果、建设运行成本进行适用性分析。结果发现:北京市农村污水以生活污水为主,污水浓度不高,但水质随时间和季节变化较大,冬季水质明显高于夏季。MBR等5种典型工艺均适用于北京市不同地区的农村污水处理。人工湿地和MBR工艺较适用于污水量小的农村,MBR工艺更适用于出水要求高且有专业管理队伍的村庄。AO、A2O以及接触氧化工艺适用于污水量大且有专业管理队伍的村庄。若对脱氮除磷有较高要求,则应优先选择A2O工艺。  2.对北京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运营现状展开调研。调研采用发放调研表、组织市区两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北京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现状和管理情况。发现北京市农村污水由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单村处理和分散处理三种收集模式组成。有污水处理设施1071座,设施运行率为63%。采用委托专业运营公司运营模式的设施运行率和水质达标率均高于其他运行模式。通过调研发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存在缺乏统一规划、缺乏建设管理手段、资金不到位、缺少专业运维队伍以及缺乏有效监管手段的问题。  3.基于调研发现的问题,在初步判断北京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发展方向前提下提出适应性管理对策。认为为保证北京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质量和稳定运行,从规划、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了管理措施。规划方面,要由各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建设方面,要推进市场化建设模式,建立严把设计关、建设关和验收关的“三把关”的第三方评估体系;资金筹措方面,要建立“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运营经费投融资体系,创新运行费补贴政策;运营方面,要推进专业化、规范化运营,建立健全日常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管理机制上,要明确各部门职责、完善监管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出台管理办法、加大执法力度;在信息化管理上,要布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在线监测设备并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4.简述了北京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管理模式应用案例。本论文的规划管理、建设管理以及运营监督管理成果在《平谷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规划》编制、通州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第三方评估以及密云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专业化运营三个案例中有所体现。有效推进了当地的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规划、建设和运营监管工作的开展。

农村生活污水;厌氧缺氧好氧法;处理设施;运行效率

北京化工大学

硕士

环境科学与工程

海热提·涂尔逊

2016

中文

X799.3;X703

118

2017-05-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