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3136696

西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成效评估

陶蕴之
浙江师范大学
引用
近年来,随着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的开展和不断深化,护区有效性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大尺度生态保护和恢复成效评估对于相应宏观决策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目前关于保护区生态效能的评估多侧重于某一地区或某一类型保护区,多以定性评估为主。本文选择若干定量生态参量,评估西南保护区生态能效,对于评估方法的研究以及护区管理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西南地区6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应用GIS、RS以及生态学原理,选择植被覆盖度均值、景观格局指数以及人类威胁因子,并协同NPP数据等几类指标定量研究保护区在2000-2010年的生态保护成效。对于植被覆盖度均值,使用NDVI数据依据像元二分法模型求算,并做覆盖度序列与研究期时间序列的相关分析,依据分析结果显著性将覆盖度均值分为显著增加、不显著增加、无变化、不显著减小、显著减小五类。对于人类威胁因子,依据土地利用数据地类划分规则,将威胁因子分为农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与居住用地四类,研究保护区内四类人类威胁因子强度变化。同时构建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格局指数体系,以景观角度分析保护区成效。在对西南保护区生态效益整体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改进TOPSIS排序方法,基于变异系数定权,对保护区以贴近度为标准进行排序分级,并对实例保护区具体分析。  结果表明:1、总体上西南保护区生态保护成效较为显著,保护工作值得肯定。覆盖度均值方面,保护区内大部分范围该指标均有增加,显著增加面积比将近10%。功能性分区中,自内向外,核心区、缓冲区与实验区覆盖度均值增加幅度依次增大,但覆盖度均值水平依次减小。保护类型分区中,除野生植物保护区外,其余三类保护区覆盖度均值提升明显。在覆盖度变化空间分布上,四省市交界区域保护区以及与周边省份交界区域,如重庆与湖北张家界林区、四川与山西林区以及川西与青海三江源地区交界的保护区是明显覆盖度显著增区域。这些区域在获得国家关注、政府支持以及经济支援上更具有优势。同时,汶川周边白水河与龙溪虹口等保护区由于受到2008年强震影响,植被破坏严重,至研究期末这两个保护区仍是覆盖度均值显著减小最集中的区域,在今后保护区管理中应加大植被重建力度,恢复应有的生态效能。  2、从景观生态学出发,相比于外缓冲区各类型保护区地类斑块分布更加合理与优化。不少细碎小斑块逐渐减少合并,斑块之间连通性增加。斑块内部结构合理,斑块边缘形状也趋于平整规则,丰富度保持较高水平。通过人类威胁因子分析,人类活动对护区的影响逐步减弱,以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为基础,农用地比例明显减少,居住地比例由于人口少量增长有所扩大,工业与交通地类比例微小。除耕地以外,其余三类人工地类面积比例均只占整个保护区的极小部分。  3、以改进TOPSIS法对西南61处保护区进行排序分级体现出保护区之间生态效能的不平衡性。贵州省保护区生态质量最好,植被生长状况优,其次是云南省,重庆市与四川省保护区弱于前两个省份。依据贴近度,将保护区分为优秀、良好、中等以及相对较弱四类。第一、二类保护区贴近度高,尤其是NPP与覆盖度均值占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实例保护区中提到的大山包保护区农用地比例过高,多样性指数偏小;攀枝花保护区工业用地比例高等等。今后管理中在保持护区自生优势前提下逐步解决这些细节问题,以发挥更好的生态成效。对于第三和第四类保护区,保护成效相对弱,存在的问题是综合性的、多方面的。较为突出的是NPP与覆盖度均值在研究期内增加不显著或者没有增加,同时区域内显著减的比例偏高,加上农用、工矿用地比例高,斑块分布不合理等,导致成效不高。所以对于这些保护区在结合自身情况的前提下,综合评估与治理,注重科学合理规划森利资源,提高护区生态质量水平。

自然保护区;生态效能;评估方法;环境管理

浙江师范大学

硕士

地理学

李凤全

2016

中文

X361

82

2017-03-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