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3018564

社会资本与新媒体事件中公共议题的建构——以柴静《穹顶之下》为例

蔡威
安徽大学
引用
布尔迪厄将资本划分为三种基本形式: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可以定义为包含了可以赋予权力和地位的累积文化知识的一种社会关系,区别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资本形式,它主要是指知识的类型、技能、教育等。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是一种因集合而产生普遍存在于现实中的资源,这些资源与社会网络架构相关,并且这些网络的制度,或多或少建立在成员之间的互惠与互相认可的基础之上。本论文从布尔迪厄的资本理论视角出发,以社会资本为核心,联系习性和场域等理论,以柴静的特定媒体事件为案例分析对象,对于柴静所聚合的社会资本进行深入探讨,追溯她的资本,尤其是社会资本如何积累、流动,以及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资本等一系列过程。在资本转化和再生产过程中总是伴随着社会关系网络的运用和社会权力之间的互动交织,着重考察社会资本如何通过生产及转化来扩大个体的话语传播权力,进而如何建构意见领袖的传播地位和社会公共议题等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  本文以布迪厄社会资本理论为研究视角,对柴静的雾霾调查纪录片这一喧嚣一时的媒体事件进行在线观察,通过文本分析、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从被品牌化的“柴静”标签入手,考察媒体人为代表的特殊意见领袖群体如何积累、生产、转化自身的社会资本,最终将现有的社会资本以再生产和资本增值的方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资本,一方面形成自己职业和社会交往,另一方面建构起作为意见领袖的社会声望和社会认同。从根源上说,在布迪厄的资本理论体系中以几种形式的资本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转化,相互影响,在不同的权力场域中以特定资本形式作为主要的影响力量。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资本、文化资本、象征资本等非经济资本在社会影响和个人身份建构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相对于经济资本,以社会资本为代表的非经济资本更加隐蔽,同时影响更加深远。从柴静的雾霾调查出发,解读全民热议话题的形成过程,来反思个人社会资本在各社会领域中意见领袖的传播话语权力和公共议题建构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对于柴静媒体事件全过程的展示,揭示轰动热议的形成,以及为何会成为广泛传播和讨论的公共议题。深入解读“柴静”和“穹顶之下”这两个传播符号,及其背后柴静的个人社会声望和媒体使用技巧。第二章则将柴静本身作为考察对象,以问卷调查形式和深度访谈考察媒介使用者对于柴静和雾霾纪录片的知晓度和理解程度,从而构建出柴静的社会地位认知。以调查结果来间接分析柴静的个人社会资本在其身份建构中的具象表现,包括名誉、信任度、社会地位等等,以及这些资本对于纪录片传播的影响。第三章以深度访谈对象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同是媒体人的访谈对象作为样本考察个人社会资本的形成以及资本的转化、作用,分析各种形式资本的流动带来传播的权力,将媒介赋权与资本赋权统一起来,将媒体人这一特殊的意见领袖群体加以考察,从根源上理解他们的话语权力生产和公共表达,以及个人话题与公共议题之间的建构。第四章是对布迪厄资本理论的延伸探讨,社会资本在新媒体时代资本赋权的影响对于个人身份的建构和意见领袖地位的作用,进而影响意见领袖观点的表达和传播及其影响力。在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看不见的资本流动是传播能力和社会权力的主要来源,拥有社会资本的多少成为个体话语能够构建成为公共性议题的重要基础,新媒体技术使得个体依托自身积累的社会资本可以更容易获得传播的资源和渠道。

大众传播;媒体事件;公共议题;信息管理

安徽大学

硕士

传播学

佘文斌

2016

中文

G206.3;G203

78

2016-09-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