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3018552

《申报》与上海都市变迁展示(1936年-1939年)

何洁
安徽大学
引用
上海自1843年开埠之后,从一个海边县城逐渐发展成为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大都市。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1936年发展到中国历史的最高峰,1937年前后的上海经济、文化、城市发展水平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新高度。这一时期的上海汇聚了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并存,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同一时期的上海《申报》经由史量才的苦心经营,也在20世纪30年代迎来了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好景不长,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打断了这一良好发展势头。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国抗战开始。战争爆发前后,《申报》是如何呈现上海都市,上海都市又是如何影响《申报》,战争对这两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它们经历了怎样的劫难,又是如何应对的,《申报》呈现于城市变迁是否同步。  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上海这座城市是如何从一个海边县城发展成为远东国际都市。上海原本为江苏省松江府下属的一个海边县城,1843年开埠之后人口迅速增长,外地移民涌入上海,为上海的发展做了人口铺垫;1954年《上海英美法租界地皮章程》认可了华洋杂居的事实,促进了中西之间的交流,也使得上海向着国际大都市迈进了巨大的一步;晚清时期,上海开始建立都市生活的各项基础设施,得利于被迫开放的大格局和大量外资企业的经营发展,民族资本在这一时期崛起了;到了20世纪30年代,此时的上海已经迅速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从1936年《申报》对这一时期上海的呈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上海都市的繁华:市政建设齐全、交通信息便利、物质充裕、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第二章从历史纵向的角度考察沦陷前的《申报》与上海都市,通过选取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抗战三个时间节点,梳理了这三个时期《申报》上海都市报道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析了上海都市报道的内容、数量并进行前后比较,概括了各个阶段上海都市报道的特点。这一时期的《申报》上海都市报道受国内动乱和中日战争的影响,逐渐加重对于战争的报道和宣传,减少娱乐消息篇幅,报纸张数也由战前的四张减少到一张。1937年12月15日《申报》停刊。第三章同样从时间维度出发,探讨了沦陷后的《申报》与上海都市。1938年1月15日汉口版《申报》发行,3月1日香港版《申报》发行。作为在非上海地区出版的《申报》,同样受到战争影响,消息来源不能保证,这一时期的《申报》内容主要集中于对战事的追踪以及评论,涉及上海都市的部分主要是对“孤岛”上海恶劣生存环境的呈现。1938年10月10日上海版《申报》复刊后,恢复了以往的篇幅及版面划分。《申报》以及上海都市在这一时期混乱无序的状态有所减轻,然而,战争留下的印记不可磨灭,表面繁荣的上海“孤岛”实际上千疮百孔。第四章在媒介生态环境的理论框架下分析《申报》与上海都市的互动关系。对《申报》以及上海都市在1936至1939年间呈现出的状态进行总结,认为《申报》与上海都市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申报》在其报道中构建了一个镜像的上海都市,发挥其公共舆论平台的作用,积极引导,对上海都市有着相应的影响,而上海都市对《申报》的风格定位,报道内容也有着同样重要的影响。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战争下有着更进一步的体现,在面对战争的规训时,《申报》以及上海都市会采取不同形式来抵抗这一力量。

新闻事业史;文化传播;媒介镜像;《申报》

安徽大学

硕士

传播学

王天根

2016

中文

G219.296

83

2016-09-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