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系列含L型配体的同核及杂核过渡金属配聚物的合成、结构及光-电性能

金肖
辽宁师范大学
引用
采用水热法,以CuⅡ、NiⅡ、CoⅡ、VⅤ等过渡金属为中心离子,以顺/反丁烯二酸和含N-H杂环有机分子(1-(4-氯苯)哌嗪、3,5-二甲基吡唑和吡唑)为前驱配体,设计合成了7种含新型L配体的配聚物;基于吡啶基,设计合成了2种CuⅡ-Cd/Zn和2种VⅤ-Co/Ni杂核配聚物;以唑类和芳香羧酸作混合配体设计合成了2种CoⅡ配聚物,2种CuⅡ配合物及1个CdⅡ配聚物。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这16种配合物的结构,分子式如下:(1)[CuZn(L1)2(H2O)4]n(9){[ZnCu(1,2-bdc)2(bipy)2(H2O)].3H2O}n(2)[CuCd(L1)2(H2O)4]n(10)[CoV2O6(bipy)(H2O)]n(3)[NiZn(L1)2(H2O)4]n(11)[NiV2O6(bipy)(H2O)]n(4)[Co2(L1)2(H2O)4]n(12)[Co(1,3-bdc)(pz)2]n(5){[Co(L2)(H2O)2].(H2O)}n(13)[Co(1,3-bdc)(3,5-dime-pz)2]n(6){[Ni(L3)(H2O)2].(H2O)}n(14)[Cd(1,3-bdc)(phen)]n(7){[Co(L3)(H2O)2].(H2O)}n(15)[Cu(tol)2(Imh)2(H2O)](8){[CdCu(1,3-bdc)2(bipy)(H2O)].2H2O}n(16)[Cu(2,6-pdc)(Imh)]  (H2L1=2-(1-吡唑基)-丁二酸,H2L2=2-(3,5-二甲基-吡唑基)-丁二酸,H2L3=2-(1-4-氯苯-哌嗪基)-丁二酸,bipy=2,2'-联吡啶,2,6-H2pdc=吡啶-2,6-二羧酸,3,5-dime-pz=3,5-二甲基吡唑,1,3-H2bdc=间苯二甲酸,1,2-H2bdc=邻苯二甲酸,pz=吡唑,Imh=咪唑,phen=1,10-邻菲咯啉,H2tol=对甲基苯基酸)  结构分析表明,配聚物(1)-(7)是以顺/反-丁烯二酸和含N-H官能团的有机物(1-(4-氯苯)哌嗪、3,5-二甲基吡唑和吡唑等)为前驱配体原位合成的含新型L1、L2、L3配体的杂核及同核配聚物,这是本论文的亮点。其中配聚物(1)-(5)具有1D链状结构,又由氢键连接成2D超分子,配聚物(6)和(7)含有1D链状;(8)-(9)是CuⅡ-Cd/Zn杂核配聚物,Cu原子与Cd/Zn原子间通过羧基氧原子连接成2D和1D的配聚物;配聚物(10)和(11)是含VⅤ-Co/Ni杂核配聚物,V原子与Co/Ni原子之间及V1,V2原子间均通过桥氧原子连接,最终形成了2D结构的配聚物;配聚物(12)和(13)是以CoⅡ为中心金属的具有1D结构的配聚物,其中配聚物(12)由氢键将其连接成2D超分子层;配聚物(14)为一维CdⅡ配聚物;配合物(15)-(16)是单核CuⅡ分子型配合物,分别由氢键和弱配位作用将其连接成2D和1D超分子。  对16个配合物进行光物理性质表征,包括IR光谱、UV-Vis-NIR吸收光谱及表面光电压光谱(SPS)等。重点对各配合物的表面光-电性能对比及讨论,得到如下结论:  1.采用表面光电压技术,对配合物的表面光-电性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300~800nm范围内,配合物均可产生光-电响应信号,表明配合物在一定程度上有光-电转换的能力。  2.当配合物结构相似,中心金属离子价态、配位数相同时,配体共轭性越好,配聚物SPS中,荷迁移带强度越强。如在配聚物(4),(5)和(7)中,Co2+均为6配位,配聚物(4)中含有刚性平面共轭结构的吡唑环,而(5)中含有的3'5-二甲基-吡唑基中,2个甲基为推电子基团,它们与吡唑环形成较好的共轭效应,从而使(5)中配体共轭性强于配合物(4)。在(7)中,配体1-(4-氯苯)哌嗪基,共轭性较差。配体共轭性越好,为电子传输提供的通道越多,SPS信号越强。配体共轭性(5)>(4)>(7),所以,SPS谱带强度为(5)>(4)>(7)。在配聚物(12)和(13)中也呈现出此规律。  3.在杂核过渡金属配聚物中,由于引入了不同的金属离子(如Zn/Cd),响应带发生了加宽和加强。如配聚物(1)和(2)分别为Cu-Zn/Cu-Cd杂核配聚物,但配聚物(2)中的荷迁移带比(1)要宽且强。这可能是因为引入的Zn2+和Cd2+处于不同周期缘故,Zn,Cd分别为第四、五周期元素,而处于第四周期的Zn2+的3d轨道在空间的弥散程度要比处于第五周期的Cd2+的4d轨道低。配聚物(8)和(9)中也呈现出此规律。  4.配合物中心金属相同,但中心金属周围微环境的差异,影响SPS响应带的数目和范围。如,在CuⅡ的配合物中,配合物(15)中Cu2+为5配位,处于近似C4v场中,Cu2+的d→d*跃迁吸收带为:E→B2,E→A1。配聚物(1)-(2)中,Cu2+为6配位,处于近似Oh场中,Cu2+的d→d*跃迁吸收带为:2Eg→2T2g;又如CoⅡ的配聚物(4)和(5),中心金属Co2+均为6配位,配位模式分别为CoN2O4和CoNO5,可以看出配聚物(4)的对称性高于(5),所以其d→d*跃迁响应带劈裂程度小,SPS谱带明显拓宽。

同核过渡金属配聚物;杂核过渡金属配聚物;合成工艺;晶体结构;光电性能;L型配体

辽宁师范大学

硕士

无机化学

牛淑云;金晶

2015

中文

TQ139.2

102

2016-03-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