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2860931

接受美学视角下散文翻译的译文读者关照研究——以张培基散文翻译为例

王喜
宁夏大学
引用
20世纪60年代后期,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率先在文学研究领域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突破了过去文学研究都以作者、文本为中心的研究范式,转而关注读者的中心地位。接受美学理论一经引用到文学翻译研究之中,读者就成为文学翻译研究关注的新焦点,传统的作者、文本或译者中心论的翻译研究范式受到挑战。  作为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文体,散文形式灵活,意象丰富,情境交融,向来有美文之誉。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给英汉散文的翻译设置了重重障碍,所以汉英散文的互译从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少有翻译家从事汉语散文英译的工作,翻译界甚至一度存在汉语散文不可译的观点。但是,更多的翻译学者则认为汉语散文是中国文学的精髓,承载了厚重的中国文化,是可译也是值得翻译的。作为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张培基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散文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翻译出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直是翻译界备受推崇的散文佳译,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翻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众多学者对张培基的现代散文翻译从不同侧面进行了研究,就汉语散文翻译提出大量新主张和理论。然而,人们对散文翻译的研究仍然远远滞后于散文的创作与发展,也滞后于其他文学题材翻译的研究,其研究的焦点仍为传统的作者、文本或译者。  因此,本文拟以接受美学为理论依据,以实例分析的方法,将译文读者的主体性地位作为关注点,从情感、语言和文化三个层面,分析张培基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对译文读者审美需求的关照,探讨张培基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满足译文读者这三个层面的需求,并最后得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的启示,即散文翻译的重心应是向译文读者传达原语的“美感”和散文翻译的文化传播应注重与译文读者的“视野融合”。  本文共分成如下五部分:第一章介绍接受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汉英散文各自的特点以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陈述国内外接受美学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研究的现状以及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的研究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第三章探讨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文学翻译研究的新方向,即:翻译是文学的再创作与接受的过程,翻译要注重译文读者的主体性。第四章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张培基在散文翻译过程中如何满足译文读者在情感、语言和文化三个层面的审美需求,并分析关照译文读者对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的启示。第五章为本论文的结论部分。

接受美学;译文读者;散文翻译;翻译技巧;汉英翻译

宁夏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周玉忠

2015

中文

H159

73

2015-12-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