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道光4年至23年王孟英医案的文献研究(1824-1843)

唐亚南
广州中医药大学
引用
研究目的:  本课题旨在重新认识王孟英其人其学、中医学术史上的地位,对其在道光4年至23年(1824-1843年)所记载的医案及其临证经验进行深入研究。引起人们重视其学其术,撷取其临证精华,以期供临证者揣摩。  研究意义:  解析王孟英医案,有助于领悟王孟英如何运用温病理法于临证;有助于领悟不同病证常见的病因病机、不同证型中选方用药的特点以及常用药物、常用配伍;有助于领悟王孟英辨证思维特点和临证用药规律,为全面深入研究王孟英医案和临床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研究方法:  以传统中医文献研究方法与现代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在全面了解王孟英医案研究近况基础上,以道光4年至23年王孟英医案为研究对象,确立字段内容,并进行统一与规范化;根据“以方测证”及“以方测法”原则对证候、治法进行补充。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在整体研究基础上,重点剖析典型个案。  研究内容:  通过考证王孟英医案版本源流,充分发掘、整理有关王孟英医案的医籍文献,确定以盛增秀主编《王孟英医学全书》为底本,并参考195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王氏医案绎注》;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以“王孟英医案”等为关键词,检索、阅读当代研究王孟英医案的文献,进行全面的文献回顾。  挖掘道光4年至23年这20年间王孟英医案相关数据,将此20年的王孟英医案进行分类研究;建立《王孟英医案发病年份、季节、患者、年龄、病名、病因、证候、症状、舌象、治法、方药、预后总表(1824-1843年)》;建立《王孟英医案用药频数表(1824-1843年)》、《霍乱用药频数表》、《疟疾用药频数表》。统计各种疾病在年份和季节的分布情况、疾病谱、证型以及主要疾病的证型,分析各类疾病的病因,探究疾病的症状和证型的对应关系以及舌象与证型的关系,总结治法,对处方用药进行频数统计,探索遣方用药规律。  研究结果:  中医界对王孟英医案著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面上的介绍和对个别病种的零散分析,缺少系统全面的研究。对王孟英临证经验的研究则侧重于“通经络、运枢机”思想、治痰法和开泄法的研究,这是当代研究王孟英最为集中的领域。对王孟英医案具体病证的研究是当代研究王孟英医案的另一个热点,主要涉及内科和妇科疾病。  创建了《王孟英医案发病年份、季节、患者、年龄、病名、病因、证候、症状、舌象、治法、方药、预后总表(1824-1843年)》、《王孟英医案用药频数表(1824-1843年)》、《霍乱用药频数表》、《疟疾用药频数表》。  发现王孟英医案1836年以后迅速增加、发病季节以夏秋为多、地点则集中于浙江杭州与金华地区、患者年龄以老年人为主、患者人群以普通民众和下级官员为主。  王孟英医案涵括内、妇、五官、外、儿各科,以内科和妇科为主,分别占病案总数的75.2%和15.0%。内科病种以霍乱、疟疾为主。  王孟英医案以经前医误治、尤其误于温补者为多;从六淫分类,则以湿证、暑证为最多;从卫气营血证分类,则气分证最多,血分证次之。  治法则以清热、化痰、祛湿、通络为主。  王孟英诊治患者,疗效甚高,54例首剂起效,19例服1剂药而愈,总有效率为97.7%。  王孟英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是清热药,使用频次为256次;其次是补气药,达178次;再次为化痰止咳平喘药,使用134次。  王孟英意识到霍乱与传统的吐利不一样,“若上不能纳,下不能禁之久病,但名吐利,不得谓之霍乱也”;1836年以后霍乱病例增多,与世界第二次霍乱大流行有关;治疗霍乱最常使用的方剂是蚕矢汤、连朴饮、燃照汤;治疗霍乱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为木瓜,其次为薏苡仁;治疗霍乱总有效率为93.8%。  实证霍乱医案多于虚实夹杂霍乱及虚证霍乱;实证霍乱病机以湿、热、暑互结为湿热、暑湿为主,涉及胃、中焦、肺、肝等脏腑,或者影响到气机升降,或者热盛伤营、热闭神昏;虚证霍乱以脾胃虚寒为主;虚实夹杂证霍乱,虚以脾(气)虚、脾阳虚、阴血虚为主,实以湿、暑、热为主。  实证霍乱主要症状有:溺赤、口干、口渴、烦躁、大渴饮冷、口苦、口中粘腻、目赤、面赤、利下臭恶、舌苔黄厚而干、苔白而厚、舌绛、舌赤而干;虚证霍乱主要症状有:倦卧,不能反侧,气少不能语言,不饮不食,肢冷自汗,腹大痛欲重按,吐泻症状夜间更甚。  自汗、肢冷亦见于实证霍乱,不能仅凭此即断为虚寒;烦躁亦见于虚证霍乱,不能仅凭此即断为实热。  实证霍乱亦常出现脉弦细以涩、两尺如无,脉细欲伏,脉无,脉虚软虚性脉象。仅凭脉,不足亦辨证。舌质红或苔黄或白厚,为实证霍乱的舌象。  发现王孟英治疗霍乱有两大证治规律可循,即实证霍乱和虚实夹杂证霍乱之“实”均为湿、热、暑互结而成的湿热、暑湿,治法以清热、祛湿为主,以升清降浊、理气和中为辅;虚证霍乱和虚实夹杂证霍乱之“虚”均以脾胃虚寒为主,治法以健脾益气为主。  15例疟疾医案中,12例属于温疟,2例为寒疟,1例为劳疟;治疗疟疾最常用白虎汤、其次为竹叶石膏汤、再次为不换金正气散;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甘草,使用11次,其次为石膏、知母、粳米均为7次,此4药合用即为白虎汤。  温疟含阳明气分热盛证;风湿热痹证;热重于湿证;阳明暑疟;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证;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真热假寒证;余邪逗留血分证;阴损津亏;外感暑湿,内有痰湿阻气机;足少阴热疟。寒疟含足太阴湿疟;湿浊内停兼表寒证。劳疟包含证型为大虚证。疟疾医案中,温疟多于寒疟,寒疟多于劳疟。  恶寒、溺赤在温疟、寒疟中均有出现,不能仅以此判定疟疾属温疟或寒疟,应结合患者是否有热邪伤津的症状、尤其是舌象,来鉴别其寒温属性。  王孟英治疗温疟以清热、益气为主,辅以生津、驱风、燥湿、清解蠲痰;治疗寒疟以解表化湿、和胃止呕为主;劳疟治以补气养血,收敛固涩。

王孟英;中医学术史;临证经验;温病理法;辨证思维;用药规律

广州中医药大学

硕士

中医学

李永宸

2015

中文

R249.1;R255.8

109

2015-12-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