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中医药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李吉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引用
背景: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由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或以上部位,进入口腔(包括咽部)或肺引起的症状或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烧心、反流。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自问世以来,成为GERD的主要治疗药物。近年来,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即使大剂量的PPI(每日2次,治疗连续12周或8周)治疗仍有部分患者症状改善仍<50%,称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efractory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RGERD)。  该病因其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影响。  西医对RGERD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优化PPI治疗,联合胃黏膜保护药、胃肠动力药等,亦见较多文献报道抗焦虑药物取得良效,故精神心理因素与RGERD的相关性不容忽视。然内科药物治疗短效、停药易复发、抗焦虑药物使用的时机剂量不明、长期抑酸治疗导致不良后果等种种问题已成为西医治疗RGERD的困境。目前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认为中医药治疗GERD具有较好疗效,但对于RGERD的治疗鲜见报道。因此,探索中医药治疗RGERD临床疗效,中医药对RGER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精神心理因素与RGERD的相关性,对于提高RGERD生活质量,提高中医药治疗RGERD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探索中医药治疗与RGERD患者的生活质量、症状改善、精神心理因素的相关性,为未来中医药治疗RGERD的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前瞻性的系列病例分析,观察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期间,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年龄为18~70岁确诊为RGERD肝胃郁热证的患者。入组后,采用四君子汤合左归丸和四逆散为基础方(主要组成: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芍药、枳实、柴胡、紫苏梗、黄连),临床随症加减治疗,如:湿热重者,加竹茹、胆星、滑石、菖蒲;热重者伴大便干,加大黄、栀子;嗳气明显者,加沉香、降香;胸闷者,加瓜蒌皮、薤白;咽喉堵塞感,加半夏、厚朴、紫苏叶;泛酸重者:加瓦楞子、栀子炭;伴失眠者:加煅磁石、夜交藤、合欢花等。此外,根据SAS评分标准,诊断为轻、中度焦虑患者予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治疗。疗程为12周。共纳入4个观察指标,主要结局为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GerdQ)总评分和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总分。本试验定量结果采用可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定性结果采用K个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共完成50例RGERD肝胃郁热证患者观察。  1 GerdQ评分变化  运用K个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分析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GerdQ评分,以GerdQ<8分定义为无明显烧心、反流症状或症状较前显著改善。统计分析结果示: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GerdQ<8分百分比分别为0%、30%、48%、80%,经Friedman检验,秩均值分别为:3.29、2.69、2.33、1.69,卡方值为77.015,上述结果具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  2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变化各时点变化  运用可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该量表总分、主症及次症积分结果。运用K个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分析总疗效及主症疗效。  2.1总评分变化  治疗前(19.06±4.714)、治疗4周(14.16±3.593)、治疗8周(10.06±3.419)、治疗12周(6.16±2.817),各时点评分具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  2.2主症评分变化  治疗前(10.12±2.600)、治疗4周(7.30±2.375)、治疗8周(4.90±2.023)、治疗12周(2.72±21.938)各时点评分具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  2.3次症评分变化  治疗前(8.94±2.758)、治疗4周(6.86±2.277)、治疗8周(5.16±2.074)、治疗12周(3.44±1.831)各时点评分具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  2.4总疗效及主症疗效变化  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总疗效分别为:38%、96%、100%。烧心症状改善有效率分别为54%、82%、96%;反酸症状改善有效率为60%、86%、96%;胸骨后疼痛症状改善有效率为48%、78%、96%。上述结果全部经统计分析后,P<0.05,疗效均具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变化  统计结果示,治疗前无明显焦虑症状者(SAS评分<50分)有17人(34.0%),轻度焦虑者(SAS评分50~60)有21人(42.0%),中度焦虑者(SAS评分61~70)有12人(24.0%)。治疗4周后无、轻度、中度焦虑评分结果为20人(40.0%)、19人(38.0%)、11人(22.0%),则轻度转为无者增多3人,中度转为轻度者仅1人。治疗8周后无、轻度、中度焦虑评分结果为27人(54.0%)、17人(34.0%)、6人(12.0%)。治疗12周后无、轻度、中度焦虑评分结果为31人(62.0%)、16人(32.0%)、3人(6.0%)。经Friedman检验,秩均值分别为:2.93、2.77、2.29、2.01,卡方值为46.724,上述结果具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  4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脾胃系疾病PRO量表之胃食管病模块评分变化  运用可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该量表总分、四个领域、八个方面评分结果。其中治疗前(52.1333±8.7807)、治疗4周(47.4888±7.0110)、治疗8周(43.5629±5.8817)、治疗12周(40.8963±4.9158),各时点评分具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其中治疗前与治疗4周、治疗4周与治疗8周、治疗8周与治疗12周比较,均值差值分别为:4.644、3.962、2.667,则治疗前与治疗4周比较均值差值最大,该结果与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总分、主症评分、次症评分结果变化一致。四个领域评分变化结果中,除独立性领域治疗8周(46.20±133.384)与治疗12周(46.00±12.289)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844,P>0.05)外,其余领域各时点评分变化经多变量检验分析,均具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八个方面变化结果中,社会关系治疗前(67.8666±7.7007)与治疗4周(67.4666±7.9271)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322,P>0.05);医疗方面治疗前(57.9999±16.2882)与治疗4周(57.5999±15.6932)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322,P>0.05)。其余各方面在各时点变化均具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中医药在改善RGERD肝胃郁热证患者的烧心、反流、胸骨后疼痛等症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以改善烧心、胸骨后疼痛方面症状为显。  2仅部分RGERD患者伴有焦虑症状。  3中医药联合黛力新治疗RGERD伴轻度焦虑者具有重要意义;伴中度焦虑者,仅可减轻焦虑症状,不能消除。  4中医药治疗可提高RGERD患者的生存质量。

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中医药治疗

广州中医药大学

硕士

中医学

刘凤斌

2015

中文

R571;R243

60

2015-12-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