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反流性咽喉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

钟秀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引用
目的:  反流性咽喉炎或咽喉反流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LPRD)是指胃内容物通过食管上括约肌向咽喉部的逆行运动,并在咽喉部异常存留,进而引起咽喉部一系列的症候群或组织病理学改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它在病因、症状及治疗上都有别于慢性咽喉炎,是一种较特殊的疾病。而中医对于反流性咽喉疾病的辨证论治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以往的研究在科学性及可重复性等方面仍有不足,尤其是在证候规律方面。  本研究在对反流性咽喉炎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编制测评反流性咽喉炎主要证候特征及其程度的患者自评量表,通过对LPR患者临床调查,探讨反流性咽喉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证型分布规律,为反流性咽喉炎的临床辨证论治研究提供初步依据。  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和临床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文献研究:主要检索国内外文献,探讨了本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建立反流性咽喉炎中医证候量表。临床研究:对195例LPRD患者进行调查填表,了解其相关因素,并对其进行辨证,将所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反流性咽喉炎中医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  结果:  1.文献调查结果  对42篇文献进行分析,LPRD的证型共有12种,包括:肝胃不和(29.63%)、脾胃虚弱(18.52%)、肝郁脾虚(3.70%)、痰气交阻(9.26%)、寒热错杂(8.33%)、胃阴亏虚(12.04%)、气滞血瘀(4.63%)、肝胃郁热(5.56%)、痰湿内阻(3.70%)、胃火炽盛(1.85%)、痰热蕴结(1.85%)、胆热犯胃(0.93%)。本病病位主要在胃、肝、脾、肺,此外胆、肾与本病亦有一定的相关性。  2.临床调查结果  (1)发病年龄、性别、病程及相关因素:LPRD发病在性别上无明显的差异,在发病年龄上,以18-35岁最多,36-50岁次之,而在51-65年龄段最少。本病病程以6月以下最为常见,其次为1-5年,6月-1年及5-11年相对少见。本病主要诱因为烟酒嗜好、饮食因素、情志因素,亦有一部分病人无明显诱因。  (2)反流性咽喉炎主要临床症状:本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咽异物感、嗳气、反酸、喉部黏液过多、清嗓、咳嗽、胃脘胀满、胸骨后灼热疼痛、咽干、声嘶、鼻后滴漏、咽痛。  (3)反流性咽喉炎患者舌脉:以舌红或舌暗,苔薄白,脉弦最为常见,提示反流性咽喉炎发病与肝郁、气滞、热盛等因素关系密切。  (4) LPRD中医证型分布:共得出七个证型:肝胃不和证(34.36%)、肝郁脾虚证(22.56%)、脾胃虚弱证(14.36%)、肝胃郁热证(10.26%)、痰气交阻证(8.72%)、胃阴亏虚证(5.64%)、气滞血瘀证(4.10%)。实证以肝胃不和最为多见,虚证以脾胃虚弱多见,虚实夹杂则以肝郁脾虚多见。  (5) RSI与RFS与中医证型的关系:肝郁脾虚证与脾胃虚弱RSI总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RFS总分比较中,脾胃虚弱和痰气交阻、胃阴亏虚和痰气交阻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不同证型与年龄、病程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无性别差异。  2.文献调查与临床调研得出的反流性咽喉炎主要中医证型大致相同,具体证型分布则存在一定差异。临床得出证型分布为: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痰气交阻证>胃阴亏虚证>气滞血瘀证。  3.反流性咽喉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以实证多见,其次为虚实夹杂证,虚证比例最小。其临床的主要症状、舌脉提示本病均与肝、脾、胃关系密切。  4.反流症状量表及反流体征量表评分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解释了本病的发展规律。早期以实证为主,以肝胃不和与肝胃郁热为主,到疾病中期则以虚实夹杂为主,肝郁脾虚和痰气交阻为主;后期则以正虚为主,以脾胃虚弱及胃阴亏虚为其主要证型。

反流性咽喉疾病;中医证型;反流症状指数量表;反流体征评分量表

广州中医药大学

硕士

中医五官科学

陈文勇

2015

中文

R276.1

64

2015-12-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