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2804861

帕特里克·怀特的性别身份及宗教观在伊丽莎白·亨特身上的体现

蔡莹
安徽大学
引用
帕特里克·怀特作为澳大利亚唯一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被人们所熟知,然而,与此同时,澳大利亚评论界对于他的争论却从未停止。在中国,他的获奖作品《风暴眼》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兴趣。他们对于这部作品的阐释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着手:内容和形式,其中形式上多体现在意识流写作技巧的探讨上;内容上主要是从比较文学这一角度出发。  本文主要探讨怀特在《风暴眼》中所表达的看法,怀特的早期经历使得他形成了他独特的看待事物的态度,首先,母亲罗斯对于他的成长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母亲的强势与父亲的软弱的对比造就怀特对于性别身份有着不同于其他作家的态度,这也说明了《风暴眼》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是源自一次怀特看望病榻上母亲的经历。主人公亨特夫人映射的不仅仅是怀特的母亲罗斯,而且亨特夫人身上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结合也反映了怀特的性别特征。其次,怀特在欧洲以及美国的游历使得怀特接触到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在思想上,传统的基督教,希腊的东正教,东方的印度教,佛教以及神秘主义都对怀特有着重要的影响,怀特对于宗教并没有纯粹的信仰,他认为人类只有经历苦难和自省才能获得精神的救赎和升华,而只有那些平凡朴实的人才能建立起与上帝的联系。这些态度和观点在《风暴眼》这书中体现的方式与以往并不相同。首先,得到精神救赎的是一位行将就木的垂死之人,过去种种使得她既不平凡也不朴实,甚至是贪婪虚荣的化身。其次,一场热带风暴使得主人公亨特夫人在人生的最后岁月对自己进行了反省,并渴望得到精神上的救赎最后到达极乐世界,怀特选择让亨特夫人看见上帝之眼的原因在于亨特夫人有着极强的洞察力和强烈的生存欲望,并且愿意坦然面对真实的自己。  本文是探讨作者帕特里克·怀特的性别身份及宗教态度在其笔下人物伊丽莎白·亨特身上的体现。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作为导论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外对于《风暴眼》的评论以及本文的研究方向。第二章主要从怀特的童年及青少年,英国留学和定居澳大利亚这几个时期论述怀特的态度形成过程。第三章主要通过《风暴眼》主人公亨特夫人的性别身份的分析体现怀特对于具有男性气概的女性的理解。第四章分析怀特选择亨特夫人这不完美的角色实现其宗教观----精神救赎和灵魂升华的原因。第五章作为总结结束本文。

澳大利亚文学;小说创作;宗教文化;《风暴眼》

安徽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戴琳

2015

中文

I611.074;I054

43

2015-10-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