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2792686

新闻客观性概念在中国的生成(1872~1926)

李子路
山东大学
引用
新闻客观性概念是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闻客观性概念伴随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和西方新闻理论的传入而逐步生成。本文以“新闻客观性”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旨在探究新闻客观性在中国生成的背景、过程、原因,并与美国新闻客观性生成作对比。  本文选取研究对象的时间范围是从1872年至1926年,即从《申报》创刊至新记《大公报》提出“四不”方针为止。新闻客观性概念在中国的生成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媒介生态条件下完成的。本文分别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思想文化环境、媒介技术条件以及报业的发展情况几个方面分析了客观性生成的历史条件。  笔者认为,新闻客观性概念在中国产生于维新派报刊思想和商业报刊思想之中,两者的发展在时间上区分,大体上是维新派在先、商业报刊在后,但是二者又有交叉。早期客观性主要体现在以王韬、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的办报理念上,明确提出了言论独立和客观报道的理念,但是因为其党派和思想的局限性,他们的理论与实践是冲突的,并且这种客观性摆脱不了工具论的束缚,有其不可克服的矛盾。  以《申报》为代表的中文商业性报刊在办报理念上强调经济独立,在新闻业务上重视新闻报道,提倡全面、平衡、客观地报道。一直到新记《大公报》成立并提出了著名的“四不”主张,新闻客观性在报界最终生成。以徐宝璜等留学生为代表的新闻学术界著书立说,将新闻客观性介绍到中国,促成其在学理上的生成。客观性在中国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学术界和报界两条线发展的现象。  然而,客观性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出现了曲折,受到了外力的制约,自身的认识错误等现象。“有闻必录”对客观性产生了一定影响,政府的政治打压与经济利诱也使客观性的发展出现了停滞。另外,笔者对比了中美两国新闻客观性生成的异同,发现中国深受美国影响,同时,中国新闻管制力量异常强大,强调“非党派”成为中国报界的主流意识;中国新闻客观性的实践操作规范欠缺,发展不完善。  最后,笔者提出新闻客观性在中国发展的三条特征:一是生成于报刊工具论和报刊商品化的交织之下,二是学术界和报界各有侧重,三是生成过程艰难曲折。

清末民初;新闻客观性概念;报刊思想;经济环境;政治制度;媒介技术

山东大学

硕士

传播学

谢锡文

2015

中文

G219.29

56

2015-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