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2786880

潍坊市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

肖颖
山东农业大学
引用
我国是鲜活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粮、棉、油、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中鲜活农产品生产发展迅速,有些品种的人均占有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方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革,逐步形成了以大型批发市场、农产品贸易市场、超市为主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其中,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为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全国范围统计,约占全部农产品流通总额的70%左右。在现代物流技术进步、电子商务兴起及农产品消费方式革新等因素的影响下,电子商务已从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大量可标准化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不断涌现,农产品标准化革新了流通方式,我国已初步形成农产品批发市场、直产直销及农超对接等多层次的农产品流通格局。但是,近年来,我国部分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如何解决“菜贱伤农,菜贵伤民”问题,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1]59号)提出:为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平稳产销运行、保障市场供应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以加强产销衔接为重点,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完善流通链条和市场布局,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建立完善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保障鲜活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本文参考国外以及国内对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的研究成果,对发达国家和国内部分地区农产品流通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后,在对潍坊市鲜活农产品流通市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潍坊市鲜活农产品流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系统的了解,分析潍坊市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现状,指出目前流通模式存在的问题。以批发市场为主体的农批对接流通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够合理;经营设施简陋,交易手段落后;市场主体组织化程度低;信息网络建设滞后,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市场管理政出多门,企业和交易者负担过重。农超对接的困境:超市进货门槛高;结算周期长;建立稳定、紧密的对接关系仍需多方共同努力;缺乏信任机制。从流通主体角度分析了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社会效益还未被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农民的基本文化水平普及程度不高;对标准化生产、品牌认证的重视程度不够;我国农村根深蒂固的小农属性一时难以改变,使得农村组织化程度不高、具有相当规模的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多。  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潍坊市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高效运行的对策。第一要构建潍坊市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新格局。完善以农批对接为主体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扩展以农超对接为重点方向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补充发展直销直供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开拓农产品出口基地引领模式。第二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第三要加强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第四要实施鲜活农产品品牌策略。第五要完善鲜活农产品物流体系。最后从组织实施角度提出了具体可行的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完善考核办法以及总结推广经验。  潍坊市鲜活农产品的流通规模在全省以及全国都有示范作用,本文参考大量文献及运作实践,打破目前潍坊市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瓶颈,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序的鲜活农产品市场网络。既能够保障潍坊市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高效运行,又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入手,构建完善潍坊市鲜活农产品流通新格局,促进现代化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渠道管理;体系构建

山东农业大学

硕士

农村与区域发展

李平英

2014

中文

F724.72

51

2015-09-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