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2786300

山东省主推小麦品种的抗倒性能分析

孙允超
山东农业大学
引用
以山东省主推的三个多穗型小麦品种:济麦22、良星66、山农17,三个大穗型小麦品种:聊麦18、泰农18、临麦4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析其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抗倒性表现、茎秆机械强度、茎秆鲜重、重心高度、倒伏指数等与其他茎秆形态性状间的相互关系,评价其抗倒伏能力的相对强弱,为我省小麦主推品种生产应用中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的完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小麦育种中抗倒性的改良提供参考。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六个供试品种抗倒伏性能的差异  六个品种中,大穗型品种的抗倒伏性好于多穗型品种,其中相同生育时期与密度条件下,抗倒性能强弱分别为:聊麦18>泰农18>临麦4号>良星66>济麦22>山农17。聊麦18形态特征为:茎秆机械强度最大、倒二节间干物质量最大、秆壁最厚。  2.品种最适宜种植密度及不同密度条件下倒伏指数的变化  济麦22、良星66均在密度D(270万/hm2)处理下取得最高产量,在倒伏指数最大的蜡熟末期,济麦22五个密度倒伏指数分别为:E(254.00)>D(210.01)>C(195.65)>B(192.44)>A(191.32),良星66五个密度倒伏指数分别为:E(269.75)>D(210.9)>C(178.24)>B(160.61)>A(153.19),济麦22、良星66在E密度(315万/hm2)下发生了2级倒伏,严重影响了产量的提高,济麦22乳熟期D密度发生了1级倒伏,对产量造成一定影响,山农17在密度C(225万/hm2)下取得了最高产量,蜡熟期山农17五个密度条件下倒伏指数分别为:E(1580.40)>D(738.41)>C(520.5)>B(457.67)>A(399.25),山农17在D、E密度下发生了2级以上的倒伏,较严重影响了产量。说明:在地力环境相似的条件下,像济麦22等多穗型的品种,可以选择225-270万/hm2基本的密度进行播种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大穗型品种,三个大穗型品种的产量是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变大的,产量最大值均是在315万/hm2的播量下取得的,蜡熟期聊麦18五个密度下的倒伏指数分别为:E(138.28)>D(129.26)>C(124.93)>B(122.27)>A(119.96),泰农18五个密度的倒伏指数分别为:E(86.91)>D(81.65)>C(78.34)>B(77.18)>A(75.43),临麦4号五个密度的倒伏指数分别为:E(102.2)>D(99.38)>C(94.37)>B(93.98)>A(92.93),本试验条件下,三个大穗型品种并未发生倒伏。可见,大穗型品种可以适当增加播量,以取得较高的产量。  3.不同类型品种抗倒伏性状间相互关系的差异  对于多穗型品种而言,分析各个密度三个品种的倒伏性状差异,三个品种的机械强度间的差异显著,重心高度与茎秆鲜重间差异情况随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分析各个时期倒伏指数与三个倒伏性状间的相关性,四个时期倒伏指数与三个倒伏性状间的相关程度不一,但是均与机械强度的相关性最大,其中孕穗期三个品种与机械强度均达到极显著负相关,其次为重心高度,与茎秆鲜重的相关性最小;节间长度方面,三个品种倒伏指数均与倒二节间长度显著相关,山农17与良星66倒伏指数除与倒二节间显著相关外,还与倒一节间显著相关;倒二节间形态性状方面,蜡熟期,济麦22倒伏指数与鲜重、内径显著相关,山农17倒伏指数与内外径、干重显著相关,良星66倒伏指数与干鲜重、内径显著相关。  对于大穗型品种而言,相同条件下,三个品种间机械强度的差异均显著,茎秆鲜重与重心高度随密度、生育期的变化没有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分析不同生育期三品种的倒伏指数与G、H、S性状间的相关性,孕穗期,三个性状共同决定了倒伏指数的大小,开花期,机械强度的主要决定了倒伏指数的大小,乳熟期,三个性状共同决定了倒伏指数的大小,蜡熟期,机械强度与重心高度共同决定了倒伏指数的大小;各个节间长度方面,三品种倒伏指数都与倒二节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与第一节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蜡熟期,倒二节形态性状方面,聊麦18倒伏指数与倒二节的干鲜重、内外径均显著相关,泰农18与二节内径相关性不大,与其他性状有较大的相关性,临麦4号倒二节干鲜重、内外径均显著相关。

小麦品种;育种技术;抗倒性能;生长性状

山东农业大学

硕士

作物

李安飞

2014

中文

S512.103.4

65

2015-09-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