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外界因素对皖南毛竹地上生物量以及竹笋生长特性的影响

王晨
安徽农业大学
引用
本文对皖南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地上生物量以及竹笋生长特性在不同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旨在为皖南毛竹生长发育和经营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主要结论如下:  (1)毛竹地上器官平均含水率排序为竹叶(54.52%)>竹秆(43.36%)>竹枝(34.95%);器官含水率具有随着年龄的加大而减小的趋势;不同年龄的毛竹竹叶生物量变异性较大,枝条和秆的生物量变异性较小;竹秆所占地上生物量比例最大,其次是竹枝,最小的是竹叶;皖南毛竹最优的异速生长关系模型为:lgw=a'+blgD+clgH。  (2)不同海拔梯度下毛竹地上生物量存在显著的差异性,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呈现先“抛物线”型变化,H3海拔处毛竹地上生物量最大。随着密度的增加毛竹地上生物量逐渐加大。土壤化学性质中全P含量与毛竹地上生物量呈显著地正相关关系,其它化学性质与毛竹地上生物量之间关系效应不明显。  (3)成竹数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抛物线”型变化趋势,大小顺序为H3>H2>H1>H4。皖南毛竹退笋率大小在40.47%~54.90%之间,且不同海拔区间退笋率差异不明显。随着海拔的升高皖南毛竹始发笋时间和出笋终止时间均向后推移,毛竹笋期持续天数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减少。同海拔区间出笋盛期时间无显著差别,均为8天左右,毛竹出笋前期和出笋末期持续天数非常接近,均比出笋盛期时间长3~6天。皖南毛竹笋高生长期持续时间约为42~52天,并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增加。不同海拔区间毛竹笋高生长均呈现“S”型变化。四个不同海拔区间反映竹笋高度(h)和生长时间(d)两者关系最佳的曲线模型均为Logistic函数。笋地径和成竹高受海拔的影响效应较小。  (4)皖南毛竹笋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抛物线”型变化趋势,产量最大值出现在4000株/hm2~4500株/hm2密度区间。随着密度的增加笋期持续时间和竹笋高生长持续时间逐渐增加,竹笋平均日生长量和最大日平均生长量均随密度的加大逐渐减小。竹笋地径与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竹林密度对成竹高度的影响效应不显著。  (5)皖南毛竹笋成竹数和成竹高度受土壤中各元素含量以及相关化学性质的影响效应较小。±壤中速效P含量与笋地径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关系较密切,其它土壤化学性质对笋地径的影响效应较小。

毛竹;生物量;竹笋;生长特性;土壤理化性质;海拔梯度

安徽农业大学

硕士

蔬菜学

王冬良;郭起荣;石雷

2014

中文

S795.7

60

2015-07-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