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2690860

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影响因素研究

黄玉
浙江农林大学
引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生产部门,农业劳动力占总体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中国经济已进入升级转型的重要战略阶段。只有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高,以较少劳动力消耗换取更多农产品,保证更多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才能有力的支撑非农部门经济的发展和转型,现代发展经济学更是把农业劳动生产率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然而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地区差距大这一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是加拿大的1/163、美国的1/161、法国的1/102、澳大利亚的1/96,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极值差率(即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从1988年的6.87倍又进一步上升到2008年的8.98倍。因此,度量和解释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差异,对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地区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1988-2011年28个省级行政地区面板数据,基于生产前沿理论,采用反事实分析法和夏普理值不平等分解法,考察农业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变动轨迹,研判各因素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的影响程度,测度各因素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差异的影响大小,分析各因素的影响效应随时间变化规律,分析各因素影响效应的重要性排序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核密度分布经历了“单峰”到“双峰”的演进,呈现出“两俱乐部”趋势;(2)劳均物质消耗、劳均土地、农业劳动力规模、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源泉;(3)其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贡献率分别为39.84%、9.28%、24.22%、21.58%和5.08%,其中劳均物质消耗、农业劳动力规模和技术效率对地区差异的影响较为显著;(4)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效率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其对差异的贡献率不断增大,然而,劳均物质消耗和技术效率的贡献率在缓慢下降,劳均土地和技术进步的贡献率相对稳定。  本文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1)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加农村基础建设资金投入;(2)鼓励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技术效率;(3)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健全农技推广体系;(4)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小农业劳动力规模。

农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反事实分析法;夏普理值不平等分解法;贡献率;核密度分布

浙江农林大学

硕士

林业经济管理

余康;郭萍

2014

中文

F327

60

2015-04-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