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2678651

个体社会化差异性的研究

郭文华
山西大学
引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绝对贫困问题逐步淡出人们关注的视野,相对贫困正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凸显出来。  相对贫困是指个人不能按照预期进行发展或是在追逐自身所崇尚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中资源的缺失状态以及未能达到自己发展目标的一种挫折状态,对相对贫困的这种动态性及绝对性的界定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个体是社会中的个体,个体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结果中会出现相对贫困的状态,因此作为过程的社会化与作为结果的相对贫困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本论文通过对二元社会化模式下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分析来探究相对贫困的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就行效应分析。  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意义和研究背景,由于相对贫困与社会化分别作为结果与过程而存在,所以理论背景从相对贫困和社会化两个方面展开的。目前社会学的研究特色主要是彰显实证性,本部分对样本的选取、调查的方法也做详细的阐述。核心概念的界定是后期研究的基础,也是对研究范围的限定,在第五部分明确了核心的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使用语境。  第二章主要是分析太原市农村居民的社会化模式,由于整个中国的社会环境处于一个转型期,置身于其中的太原市居民同样也收到“转型效应”的影响,既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社会系统的影响,同时又在逐渐接受来自现代社会甚至后现代社会语境以及思维的影响,遵照现代社会的“契约”进行社会互动。  第三章则是分析太原市城市居民的社会化模式,由于城市居民的知识水平与文化素养都普遍高于农村居民,表现在社会化上,就是对自身以及子女的社会化都有明确、合理的规划,形成一种理性的社会化模式。  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社会化结果的不同源于社会化模式的不同,在第二章、第三章对太原市城乡各异的社会化模式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析社会化结果的差异性,并由这些差异性引申出本文的重点概念…相对贫困、相对不足等,并就其存在的历史渊源以及现实可能性进行了分析,而落脚点集中在探讨社会化结果差异性的效应上,试图消解这种差异性对个体后续发展的局限作用。  总之,本文是依据社会化过程的研究来分析相对贫困的问题,个体社会化所产生的社会现实层面的“实际社会化状态”,与“理想社会化”之间偏差、冲突,会在个体心理层面就会产生不适感,挫败感。因此,在生存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的21世纪,对相对贫困的研究就更具紧迫性。

个体差异;社会化过程;相对贫困;可行能力

山西大学

硕士

社会学

邢媛

2010

中文

F113.9

55

2015-04-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