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2665431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学生道德宽容问题研究——以T镇为例的SWOT分析

闫闯
浙江师范大学
引用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明确强调“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自此以后,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开始了一轮学校布局的大调整。十多年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实践进程以及国家颁布的政策与公告逐渐表明,学校布局调整不仅要关注显性的实践变化,还要遵循隐性的规律要求,而学生的道德宽容问题正是需要注意并且急需研究的潜在问题。实质上,这也是满足“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需求,并且具有丰富社会变迁中德育理论研究内容、探寻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实际效果以及解决学生道德冲突的实际问题等重要意义。  学生道德宽容是指学生在承认价值多样性、差异性的基础上,对于异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所持有的尊重、理解、宽谅的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最终实现和谐、友好、团结的人际关系和公正、合理、正义的社会秩序。学生道德宽容的发生与实现,既要有来自个体内部机制中道德修养、道德敏感性、道德实践等引擎的启动,也要有个体外部机制中道德教育、道德规范、道德商谈等因素的支撑,它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校园氛围和化解学生之间的道德冲突。  通过调研材料和调查数据的分析和探讨,加以SWOT分析方法,结果发现: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学生道德宽容面临着的有利因素包括学校仪式活动的正向引导、校园道德氛围的良性熏陶、教师宽容教育的有力辐射、学生宽容认知的积极取向、学生群体活动的多元拓展,以及家校合作关系的新型转向、社区文化融合的现实张力、校本课程资源的地域开发等;学生道德宽容面临着的不利因素包括学校建筑的德育价值缺失、教育管理的德育目标空泛、学生道德宽容的认知偏差、灰色群体组织的暗流涌动,以及周边娱乐场所的复杂环境、亲子关系模式的悄然转变、社会同辈群体的恶性渗透等。  诚然,在充分利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内外部有利因素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加强学生个体的道德宽容教育、营造宽容取向的学校道德氛围、建立积极健康的学校周边环境以及创造亲子关系的宽容教育机会等途径,规避或化解因学校布局调整带给学生道德宽容的各种不利因素。  

义务教育;农村学校;学校布局调整;道德教育;学生道德宽容;校园文化融合

浙江师范大学

硕士

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政治)

蔡志良

2014

中文

G725;G410

83

2015-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