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2584849

约瑟夫·康拉德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

曾湘云
广西师范大学
引用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Conrad,1957-1924)是英国现代小说先驱之一,享有国际盛名。1924年,我国学者诵虞撰文《新近去世的海洋文学家—康拉特》介绍康拉德,拉开了康拉德及其作品在中国传播的序幕。康拉德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经历了八十余年,由于受到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译介过程蜿蜒曲折。然而,其作品为什么能够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得以翻译和研究?译介过程中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译介对我国产生什么积极影响?本文拟对康拉德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研究等方面进行梳理、探讨,并运用改写理论进行文化层面的剖析。  本文探索性地将康拉德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24-1948)、第二阶段(1949-1977)与第三阶段(1978-2012),进而对三个阶段的译者、译本、出版社、康拉德评论和研究等进行梳理和分析,为读者展现一个全面的译介研究情况。笔者采用勒菲弗尔的改写论为理论框架,考察外部因素(意识形态、诗学、赞助者)在各个时期对作品的译介和研究产生的影响,并探讨总结了各个阶段的特征以及康拉德译介研究的价值。研究发现,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者不同程度地操控康拉德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其中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康拉德作品的译介在三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萌芽期到新时期的繁荣发展,说明国内对康拉德的译介和研究已经逐渐成熟。  笔者希望通过梳理康拉德在我国的译介和研究,既能丰富和完善对康拉德的研究,又可以发掘出康拉德译介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为康拉德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约瑟夫·康拉德;英国小说;译介过程;文化层面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袁斌业

2014

中文

I046;H315.9

57

2014-10-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