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2582445

儿童及青少年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LASIK术后远期疗效研究观察

卢毅
河北医科大学
引用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LASIK术后远期的临床疗效及双眼视功能的改善。  方法:选择2008年07月至2013年0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接受LASIK手术的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及青少年75例(75眼),按年龄分为儿童组及青少年组。儿童组(敏感期组)20例(20眼),年龄7~12岁,平均10.30±1.56岁;青少年组(敏感期后组)55例(55眼),年龄13~18岁,平均15.89±1.97岁。  儿童组和青少年组行常规术前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电脑验光,散瞳验光(儿童组用1%阿托品眼膏涂眼,1日3次,连续3天,第4天验光,3周后小瞳孔复查;青少年组用1%托吡卡胺滴眼液点眼,每5分钟1次,共4次,30分钟后验光),最佳矫正视力,斜视度数检查等。以及双眼视功能检查,包括同时视、融合视、立体视等。儿童组术前裸眼视力平均0.15±0.12,最佳矫正视力平均0.16±0.08,球镜平均+6.04±1.53D,等效球镜平均+6.59±1.47D,对侧眼等效球镜平均+1.14±1.40D,双眼屈光参差度平均5.69±1.15D,中心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周边立体视分别为0例(0%)、0例(0%)、1例(5%)。青少年组术前裸眼视力平均0.16±0.14,最佳矫正视力平均0.29±0.26,球镜平均+5.00±1.81D,等效球镜平均+5.63±1.73D,对侧眼等效球镜平均+0.15±1.57D,双眼屈光参差度平均5.60±1.53D,中心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周边立体视分别为0例(0%)、1例(1.82%)、2例(3.64%)。  按照儿童及青少年特有的屈光状态设计手术,所有患儿LASIK手术均由有经验的医师完成。术后给予常规术后处理以及规范的弱视训练,并于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5年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术后裸眼视力,电脑验光,散瞳验光,最佳矫正视力及双眼视功能检查。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屈光参差度、立体视功能等观察指标的改变。  结果:  1.儿童组:术后裸眼视力平均0.40±0.21,最佳矫正视力平均0.46±0.19,有4例(20%)患儿最佳矫正视力提高5行或5行以上,有15例(75%)患儿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等效球镜平均+0.43±1.05D,双眼屈光参差度平均0.96±0.63D,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屈光度平均减少6.27±1.33D,双眼屈光参差度平均减少4.79±1.33D。至术后末次随访时,未发现屈光回退,中心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周边立体视分别为1例(5%)、2例(10%)、4例(20%)。  2.青少年组:术后裸眼视力平均0.43±0.25,最佳矫正视力平均0.53±0.24,有12例(22%)患儿最佳矫正视力提高5行或5行以上,有39例(71%)患儿最佳矫正视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等效球镜平均+0.40±0.84D,双眼屈光参差度平均0.99±0.53D,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屈光度平均减少5.23±1.85D,双眼屈光参差度平均减少4.61±1.72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术后末次随访时,未发现屈光回退,中心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周边立体视分别为5例(9.09%)、4例(7.27%)、4例(7.27%)。  3.术后儿童组与青少年组相比,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儿童及青少年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LASIK屈光矫正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  2.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将其对患儿视力、屈光度及立体视觉的损害降低到最小。  3.敏感期后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青少年经LASIK手术矫正且术后进行规范的弱视训练,仍有望提高视力,建立立体视觉,完善双眼视功能。  4.LASIK手术为传统方法依从性差或者效果不佳的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及青少年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矫正方法。

儿童青少年;远视屈光参差弱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双眼视功能;远期疗效

河北医科大学

硕士

眼科学

郭秀瑾

2014

中文

R777.44;R779.63

42

2014-10-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