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2553319

内隐、外显自我接纳研究

张书维
闽南师范大学
引用
GordonWAllport首先提出并研究“自我接纳”,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接纳作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健全人格的主要条件,也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受到临床心理工作者的重视,学院派科研学者对此却并未进行深入探究。在20世纪90年代,Greenwald等人开拓自我意识问题的新领域,率先提出内隐社会认知理论和内隐联想测试技术,为进一步探究自我意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也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研究内隐自我意识的热潮。质性研究,作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旁支,由于其具有深入探索个体心理世界与建构理论方面的优势,也逐渐被重视。现阶段,关于自我接纳的研究都是采用问卷调查法,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从内隐社会认知角度研究内隐、外显自我接纳的结构关系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采用质性研究探究个体自我接纳的发展与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  1、内隐自我接纳客观存在,并具有普遍性;  2、内隐自我接纳与外显自我接纳的两维结构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标优于单维结构模型,内隐自我接纳与外显自我接纳是两个相互分离的独立结构;  3、外显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及每个都因子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内隐自我接纳与偏执因子存在负相关;不同自我接纳结构的被试在SCL-90的总分及部分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显著,其中,高内隐-低外显自我接纳的被试SCL-90得分最高,接下来分别是“低内隐-低外显自我接纳”组,“低内隐-高外显自我接纳”组和“高内隐-高外显自我接纳”组。这表明内隐自我接纳与外显自我接纳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共同影响心理健康,内隐、外显自我接纳水平都高的时候,心理健康状况最为良好;  4、外显自我接纳与合理信念相关,可以通过合理信念提高外显自我接纳;内隐自我接纳与意识层面的合理信念无关;  5、早期经历奠定自我接纳的基调,并受到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的影响,终生发展变化。

内隐自我接纳;外显自我接纳;心理健康;内隐社会认知

闽南师范大学

硕士

应用心理学

张灵聪

2014

中文

B842.7;B841

99

2014-09-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