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2533151

再认与自由回忆任务中的部分线索效应:机制和影响因素

刘湍丽
天津师范大学
引用
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与其他心理活动密切相关,人类知识和技能的获得都离不开记忆的参与。  人们头脑中存储的信息远远大于我们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所能回忆起来的内容,在尝试提取的过程中,信息能否被个体成功提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是否有足够的提取线索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然而,提取线索并不总是促进回忆。让学习者学习一系列材料,在随后的测试阶段,给学习者提供先前所学材料的一部分作为提取线索,让其回忆剩余的材料,回忆成绩反而比没有提取线索时回忆成绩差,该现象被称为部分线索效应。对于该现象,目前最受研究者关注的理论是提取抑制假说和策略破坏假说。提取抑制假说认为在回忆过程中线索的提供使得个体对线索项目进行内隐提取,内隐提取导致对相关联项目的抑制,抑制是直接影响对项目的表征,因此不管使用任何提取线索来作为探测词,对被抑制项目的提取都会遭到损害或削弱。而策略破坏假说则认为提取阶段所用的组织策略与编码阶段越相似,则受到的干扰作用越小,测试阶段提供的部分线索降低这种相似性,使得被试形成新的策略,或付出更多的努力以恢复在编码阶段形成的策略。这两个假说在以下两个方面存在争论:第一,部分线索对目标项目的作用形式。前者认为部分线索抑制了个体对目标项目的表征,后者认为部分线索破坏了个体对目标项目的组织;第二,部分线索的作用时间。前者认为部分线索效应是相对持久的,后者认为部分线索效应是短暂的。  本研究对再认与自由回忆任务中部分线索效应的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整个研究分为研究一和研究二两部分。  研究一分别从记忆成分加工分离、个体差异和抑制时间进程3个角度对提取抑制假说进行检验。  共包括4个实验:实验1采用学习-再认任务,采用单因素两水平(有部分线索,无部分线索)被试内设计,从记忆成分分离的角度考察部分线索对熟悉和记住这两个记忆成分的影响,从而为提取抑制假说提供证据。实验1a采用记得-知道程序,实验1b采用接受者操作特征程序进一步验证实验1a的结果;实验2采用与实验1a相同的程序,记录个体在有部分线索和无部分线索条件下再认阶段的脑电变化,从认知神经的角度考察部分线索对于记忆的抑制作用;实验3从个体差异的角度,以工作记忆容量和Stroop效应为指标,考察抑制能力高低个体的部分线索效应,从而验证部分线索效应的抑制控制机制;实验4把部分线索效应经典范式和情绪Stroop范式结合,采用3(回忆方式:情绪词部分线索回忆,情绪词自由回忆,中性词自由回忆)×4(实验条件:情绪Stroop-提取,提取-情绪Stroop,提取-情绪Stroop-提取,提取不充分-情绪Stroop)混合实验设计,以对目标词颜色的判断反应时和对目标词的回忆成绩为指标,考察部分线索效应认知抑制进程。  研究二主要考察编码-提取匹配和线索负荷对部分线索效应的影响作用。  共包括实验2个实验:实验5考察编码-提取匹配对部分线索效应的影响,实验5a采用2(线索呈现阶段字体与学习阶段字体一致程度:一致,不一致)×2(回忆条件:部分线索,无部分线索)两因素混合设计,从知觉背景匹配角度考察编码-提取匹配对于部分线索效应的影响;实验5b采用五组实验处理(A:高关联词表自由回忆;B:高关联词表具有匹配性的部分线索回忆;C:高关联词表不匹配的部分线索回忆;D:低关联词表自由回忆;E:低关联词表不匹配的部分线索回忆),从语义内容匹配的角度考察编码-提取匹配对部分线索效应的影响。实验6在实验5的基础上,结合编码-提取匹配和线索负荷,采用2(线索负荷:高、低)×2(线索目标关联度:高,低)的混合设计,考察这两者对部分线索效应的共同作用。  结合研究一和研究二的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  (1)从行为结果来看,在再认任务中,部分线索的呈现降低了目标项目的整体表征强度;从ERP结果来看,在新旧判断中,部分线索的呈现影响了表征熟悉性的FN400新旧效应,在记得/知道判断中,部分线索的呈现影响了表征熟悉性的知道的新旧效应。研究结果支持单加工过程模型。  (2)工作记忆容量与部分线索效应存在正相关关系,Stroop效应与部分线索效应存在负相关关系,表明抑制能力越强,部分线索效应量越大,研究结果支持提取抑制假说。  (3)部分线索的抑制作用在部分线索呈现之后即发生,提取未完成时,抑制持续存在,研究结果支持提取抑制假说,同时也对提取抑制假说做了一定补充,即抑制的持续时间受随后是否有提取任务的调节。  (4)增加编码-提取匹配程度能降低部分线索的消极作用,这种作用受线索负荷的影响;当部分线索能够提供目标项目的辨别信息时,能提高回忆成绩。编码-提取匹配和线索负荷共同作用是部分线索效应的边界条件。

自由回忆任务;部分线索效应;加工分离;个体差异;认知抑制;编码-提取匹配

天津师范大学

博士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沈德立;白学军

2014

中文

B842.1

136

2014-09-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