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从语言世界观角度论英汉“火”的概念隐喻

杨磊
长春理工大学
引用
隐喻一直倍受学者们的关注,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学术界出现了一种隐喻狂热(束定芳,2000∶1)。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隐喻的认知转向。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综观这些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学者更多地侧重于个案研究。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来源于人们的体验与人类的生活经验。火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我们可以说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火的认识,这些认识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民族的认知模式。因此对比分析英汉“火”的隐喻能具体且有代表性地揭示英汉民族的认知取向和思维模式的差异。  通过对英汉“火”的隐喻所作的深入分析,本文最终得出如下结论:  英汉两个民族基于相同的身体和生活经验,形成了大体相同的有关“火”的隐喻,但不同的生活环境、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等因素使两个民族产生了不同的“火”的隐喻。比如不列颠民族生活在相对艰辛的生活环境下,更多地认识到火的危害性,而汉民族生活在相对优越的环境中,除了认识到火的危害性以外,还能以比较宽广的胸怀去欣赏火。  总之,这些研究发现进一步验证了人类的认识来源于身体和生活经验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认知语言学领域内的隐喻研究,揭示了英汉两个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探询了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对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有一定的意义。  由于文章篇幅有限,文章的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但这毕竟是笔者学术研究中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在此基础上笔者也发现了更多可以继续拓展的研究空间。

语言世界观;英语;汉语;认知取向;思维模式

长春理工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马骥

2013

中文

H052;H030

61

2014-09-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