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内皮祖细胞在sepsis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黄河
上海交通大学
引用
目的:  检测成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cEPCs)的正常值,为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基础;通过临床、动物研究观察和分析sepsis时cEPCs数量变化及其意义,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探讨外源性EPCs对sepsis的影响,以期阐明其在炎性组织损伤发生中的作用。  方法:  排除已知影响因素,以CD34+/CD133+/VEGFR-2+为表型标志,采用流式细胞学方法(FCM)检测健康成人cEPCs数量,统计并确立正常值范围;对排除已知影响因素的35例入选sepsis患者(2006.11-2008.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SICU),于不同时点(发病后2d内、3、7、14、21d)采用FCM检测 cEPCs数量,同时分别采用ELISA和免疫浊度法检测血浆TNF-α、IL-10、D-二聚体和血清AT-Ⅲ水平;建立大鼠sepsis模型,动态观察(制模后0h、6h、12h、18h、1d、2d、3d、7d)上述指标变化,同时分别采用湿/干重比和荧光素钠法观察组织毛细血管渗漏程度。常规病理学观察组织损伤状况并评分;观察SDF-1α、VEGF、LPS、TNF-α、对离体EPCs增殖(MTT法)和凋亡(FCM)的影响;将体外培养的EPCs注入sepsis动物模型体内,进一步观察TNF-α、IL-10、D-二聚体、AT-Ⅲ水平变化,及毛细血管渗漏及组织损伤程度。  结果:  健康成人cEPCs的正常参考范围是85.3~1073.1个/106PBMCs(160.4~1979.0个/mL),不同年龄及性别组其数量没有显著差异;不同预后sepsis患者cEPCs变化呈现不同规律,存活患者sepsis发生2d后,cEPCs数量明显升高(p<0.01),发病7d达到高峰,此后逐步降低,21d至正常水平,于此同时伴有循环高水平TNF-α、IL-10、D-二聚体和AT-Ⅲ(p<0.01),并与cEPCs水平呈正相关(p<0.01),而死亡患者在整个疾病过程中cEPCs持续处于低水平(p<0.05); sepsis诱发后,大鼠cEPCs数量明显增加(p<0.01)并伴有循环TNF-α、IL-10、D-二聚体、AT-Ⅲ升高,以及肝、肾、肺湿/干重比、组织荧光素钠强度增加和组织损伤加重,cEPCs数量与上述各指标变化均呈正相关(p<0.01);SDF-1α和VEGF促进离体培养EPCs的增殖(p<0.05),而LPS和TNF-α明显抑制EPCs增殖并促使其凋亡(p<0.05);给sepsis动物静脉输注外源性EPCs后,其循环TNF-α、D-二聚体水平及肝、肺湿/干重比、组织荧光素钠强度明显降低(p<0.05),组织病理损伤减轻(p<0.05)。  结论:  1.以CD34+/CD133+/VEGFR-2+为表型标记,采用FCM检测方法,健康成年人cEPCs数量的正常范围是85.3~1073.1个/106PBMCs(160.4~1979.0个/mL)。  2.不同预后sepsis,cEPCs呈截然不同变化,其变化与疾病预后和炎症反应程度相关,并具有一定的评估和预测价值,其变化可能源于动员/抑制因子稳态失衡。  3.外源性EPCs显著降低sepsis时机体炎症反应程度,减轻毛细血管渗漏及组织损伤。  4.sepsis时cEPCs数量升高是机体组织损伤的反应性保护机制。

内皮祖细胞;脓毒病;炎症反应;毛细血管渗漏;组织损伤;发病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

博士

外科学

汤耀卿

2008

中文

R631

99

2014-09-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