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解脲脲原体生物被膜形成及其耐药性分析

赵龙华
广东医学院
引用
目的:  建立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um,UU)生物被膜体外模型,研究UU临床分离株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耐药性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方法:  1.采用硅胶片法体外培养解脲脲原体生物被膜。  2.采用吉姆萨染色法从形态学角度定性分析UU临床分离株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通过生物被膜结晶紫染色法半定量检测UU临床分离株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  3.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生物被膜中UU-DNA的定量值。  4.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UU临床分离株在浮游生长状态与生物被膜状态下对四环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  5.检测阿奇霉素单独或与加替沙星联合用药对UU临床菌株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6.测定黄芩、黄连、黄柏、连翘、赤芍、甘草及芩连胶囊对UU的最小抑菌浓度。  结果:  1.以硅胶片为载体,在液体环境下成功建立了UU生物被膜体外模型。利用显微镜观察到载体表面形成了团块状及网络状膜样结构,即生物被膜。  2.吉姆萨染色法定性结果显示在25株UU临床分离株中,有20株形成生物被膜,生物被膜形成率为80%(20/25);结晶紫染色法半定量检测UU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其中5株UU的吸光值OD560≤0.15,13株UU的吸光值0.15<OD560≤0.20,7株UU的OD560>0.20。  3.生物被膜中UU-DNA定量值的对数值与其OD560成正相关(r=0.9897)。  4.四环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对UU的最小生物被膜抑菌浓度均高于相应浮游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上述5种药物在浮游生长状态下和生物被膜状态下的最小抑菌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5.0.2 mg/L的阿奇霉素对UU生物被膜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成熟生物被膜内UU-DNA定量值逐渐降低,不同药物浓度作用下UU-DNA定量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66,P<0.05)。且阿奇霉素与加替沙星联用呈协同抗菌作用,可增强后者对UU生物被膜的渗透性。  6.中药组方芩连胶囊具有较强的抗UU作用:MIC50=0.50mg/mL,MIC90=1.00 mg/mL。  结论:  1.临床分离的UU菌株绝大多数能够形成生物被膜。  2.硅胶片法体外培养结合吉姆萨染色法能对UU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定性分析。  3.UU生物被膜结晶紫染液的乙醇脱色液OD560值可衡量生物被膜中支原体的相对数量。  4.UU临床分离株生物被膜形成后对四环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均增高。  5.低剂量阿奇霉素能显著抑制UU生物被膜的形成,并增强加替沙星对生物被膜的渗透性,从而显著增强加替沙星对生物被膜内UU的清除作用。  6.芩连胶囊对UU具有明显抑菌作用。

解脲脲原体;生物被膜;耐药性;实时荧光定量PCR

广东医学院

硕士

临床检验诊断学

杨维青

2012

中文

R375

64

2014-02-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