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2412685

溴芬酸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对兔角膜新生血管的影响

邬桂玉
重庆医科大学
引用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纳米级眼药—溴芬酸钠/壳聚糖纳米粒,初步研究该药的体外缓释性能、眼表毒性及对角膜新生血管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上治疗角膜新生血管提供新思路。  本实验分为三部分:  实验一:溴芬酸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实验;实验二:溴芬酸钠/壳聚糖纳米粒的兔眼表毒性实验;实验三:溴芬酸钠/壳聚糖纳米粒对兔角膜新生血管的影响  方法:  实验一:用离子胶联法制备溴芬酸钠/壳聚糖纳米粒(BF/CSnanoparticles),观察其表征(粒径,Zeta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等)及体外释药性能。  实验二:按照实验一的方法制备溴芬酸钠/壳聚糖纳米粒混悬液。5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被用于实验,每30分钟滴浓度为0.1%的溴芬酸钠/壳聚糖纳米粒混悬液到实验眼(右眼),同时给予对照眼(左眼)相同剂量生理盐水,持续6小时。之后在特定的时间点分别对实验眼和对照眼的眼部症状进行评分,评分标准采用:198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制定的眼表刺激性实验评分系统。评分后处死实验兔,并取下兔的角膜、结膜及眼睑组织分别作组织病理学检测,观察两组各组织的形态学表现有无差异。  实验三:利用NaOH建立兔角膜碱烧伤模型。60只新西兰大白兔被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0.1%溴芬酸钠水溶液治疗组(B组)、0.1%溴芬酸钠/壳聚糖纳米粒混悬液治疗(C组),每组20只。术后7d、14d、21d、28d分别测量各组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并取角膜组织行HE染色和荧光定量PCR检测,比较各组角膜组织中COX-2和VEGF的表达。  结果:  实验一:制备的溴芬酸钠/壳聚糖纳米粒呈球形,表面光滑,大小均一。根据不同浓度的溴芬酸钠所制备的纳米粒平均粒径分布在362.0±14.7~548.7±14.4 nm之间,Zeta电位分布在22.9±4.3~43.2±4.7mV之间,载药量和包封率的范围分别为11.26-57.71%和22.48-67.11%。体外释药实验中,溴芬酸钠的释放初期存在突释现象,之后的释放则相对缓慢,且释药时间可达48h。  实验二:根据评分系统,实验组评分为1,对照组评分为0。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角膜、结膜及眼睑组织,均未见任何细胞结构上的差异,均未见组织细胞水肿及任何异常炎性细胞的浸润。  实验三:碱烧伤能够诱导角膜的炎症反应和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同BF水溶液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BF/CS纳米粒能延缓角膜新生血管的出现时间,减少新生血管面积(P<0.05),能抑制碱烧伤后不同时间点角膜组织的炎症反应,还能下调角膜组织中COX-2和VEGF基因mRNA的表达(P<0.05)。  结论  1.用离子胶联法能成功制备溴芬酸钠/壳聚糖纳米粒,该方法简便、易于操作、可重复性强;制备的溴芬酸钠/壳聚糖纳米粒物理化学性状稳定,在体外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  2.溴芬酸钠/壳聚糖纳米粒混悬液不引起兔眼表的炎症反应和组织结构改变,对兔眼表无急性毒性。  3.溴芬酸钠/壳聚糖纳米粒混悬液能抑制兔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同时下调碱烧伤后角膜组织中COX-2和VEGF基因mRNA的表达。

壳聚糖;溴芬酸钠;纳米粒眼药;缓释性能;角膜新生血管

重庆医科大学

硕士

眼科学

赵敏

2013

中文

R772.2;R988.1

52

2013-12-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