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2407107

管角螺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与施氏獭蛤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开发

苏翔驹
广西大学
引用
本文利用基于线粒体DNA COI和16S rRNA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对中国沿海8个管角螺(Hemifusus tuba Gmelin)8个自然群体的遗传变异进行研究,揭示了管角螺群体中可能存在的种群遗传结构,探讨其可能的形成机制,为今后管角螺种质资源合理开发和科学管理提供基础理论数据。此外,首次分离了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Reeve)14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为施氏獭蛤遗传结构的分析以及遗传多样性的检测奠定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管角螺群体的遗传变异结果显示,中国沿海管角螺8个自然群体明显地分化为两大种群:由连云港和温州群体组成的北方种群,以及由厦门、台山、湛江、北海、钦州、防城港6个群体组成的南方种群。8个群体间的COI基因的遗传分化系数在0-0.963之间,其中连云港群体和防城港群体遗传分化系数最大达0.963,防城港群体和钦州群体遗传分化系数为0。16S基因的遗传分化系数在-0.004-0.984之间,其中连云港群体与台山、钦州群体遗传分化系数最大达0.984,连云港群体和温州群体遗传分化系数为-0.004。两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 COI基因达到0.955;16S基因达到0.960,都达到显著分化水平(P<0.01)。在两个分化种群内部,不同群体间有的也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P<0.05)。研究显示,连云港和温州组成的北方群体与其他6个群体组成的南方群体遗传分化显著。与形态差异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2、利用杂交选择法,首次分离得到施氏獭蛤14个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14个微卫星标记的观察杂合度的范围为0.200-1.000,平均0.609;期望杂合度的范围为0.183-0.934,平均0.607。施氏獭蛤14个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数范围为2-16,平均值为6.4。3个位点(Ls02,Ls03,Ls06)显著偏离哈温平衡。对14个位点两两分析,都未发现连锁不均衡现象。可用于施氏獭蛤遗传结构的分析以及遗传多样性的检测奠定基础。

管角螺;施氏獭蛤;微卫星分子标记;DNA条形码;遗传变异;种群结构

广西大学

硕士

水产养殖

潘英

2013

中文

S917.4;S966.28

50

2013-12-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