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2395542

从哲学阐释学看东坡词的英译

王丽
太原理工大学
引用
宋词是和唐诗并列的文学史上两大艺术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我国北宋著名词人苏轼(1037-1101)的东坡词意境旷达,词风豪迈,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朵奇葩。这份珍贵的文学财富吸引了众多有志于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知名学者孜孜以求,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林语堂、任治稷、许渊冲等优秀翻译家对东坡词的英译工作做出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   伽达默尔的阐释学,以及他所提出的观点,“偏见”、“前理解”、“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以及“效果历史”对于主体尤其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有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理论的应用打破了之前翻译界固守的翻译标准,即以作者原意为根本。阐释学的出现,使在翻译活动中出现的误读、多重译本、阐释的多元性、文本意义的开放性等这些现象有了合理的解释。但在阐释的多元现象下,哪一种阐释才是最优秀的呢?有没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标准来衡量,还是大家各取所需,自由阐释文本呢?显然不是这样的。因此本文旨在用阐释学来分析苏词的英译本,在分析的过程中介入作者意图以及文本在当时情景下所体现出来的含义,以此来寻找更加合理客观的阐释以及对伽达默尔阐释学更深刻的理解和再认识。   通过对不同的译本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阐释学理论对苏词的英译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它所提倡的“文本意义的开放性”使得译者最大限度的发挥译者主体性,使读者领略了不同的丰富译本。2、译者在运用阐释学理论指导实践时,一定要结合作者意图以及考虑文本在当时情景下的含义,这样的阐释结果更客观,同时也在最大限度上避免了过度阐释。3、通过对比不同的译本得出,许渊冲、杨宪益的译本阐释效果最好,在结合对原作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不论是从选词,韵律以及整体意境的表达,都最大限度的体现了与原作的视域融合。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笔者尝试提出几点建议:在进行诗词翻译活动时,一定要结合作者的意图,创作出最具阐释效果的译文;在运用跨学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时,一定要保持谨慎的态度。  

哲学阐释学;东坡诗词英译;翻译技巧;视域融合;译者主体性

太原理工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高玉芳

2013

中文

I046;H059

64

2013-12-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