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2364715

播散性浅表性光化性汗孔角化症基因突变分析

周燕
济南大学
引用
研究背景:汗孔角化症(Porokeratosis,PK)是一种角化异常性皮肤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主要分为:斑块型(PM),播散性浅表性汗孔角化症(DSP),播散性浅表性光化性汗孔角化症(DSAP),掌跖合并播散性汗孔角化症(PPPD),线状汗孔角化症(LP),掌跖点状汗孔角化症(PPPP)。其中播散性浅表性光化性汗孔角化症(DSAP)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好发于30-40岁,男性多见,皮损以中央轻度萎缩,边缘呈嵴状隆起的浅褐色离心性环状斑为特征,主要分布在面、颈、躯干上部、上肢伸侧等曝光部位,日光或紫外光照射可能诱发皮损或使之加重。组织病理学上以鸡眼样层板(即角化不全柱)为特征。到目前为止发现DSAP的四个致病区域,分别定位于12q23.2-24.1(DSAP1),15q25.1-26.1(DSAP2),1p31.3-p31.1(DSAP3),16q24.1-24.3(DSAP4),且在DSAP1区域发现3个致病基因SSH1,SART3和MVK。本研究收集10个DSAP家系及4个DSAP散发病例,通过DNA直接测序法对SSH1、SART3和MVK基因进行突变分析。   目的:检测中国汉族播散性浅表性光化性汗孔角化症患者SSH1、SART3、MVK基因突变位点。   方法:收集整理中国汉族的10个家系及4个散发DSAP患者临床资料及家系情况,并抽取患者、家系成员及100名无亲缘关系健康对照个体血样,提取其外周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患者、家系成员和100名无亲缘关系健康对照个体SSH1,SART3,MVK基因的全部外显子编码区及其侧翼序列,通过对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进行序列分析,检测上述3个基因突变位点。   结果:通过对中国汉族人播散性浅表性光化性汗孔角化症(DSAP)患者进行突变检测,在DSAP患者中发现3个国内外未曾报道的MVK基因突变位点(在家系1和家系2患者中发现共同突变c.395delT,在散发病例1和散发病例2中分别发现突变c.853ins A,c.1057delTGGAGGCCACGAAG),而这10个家系中表型正常个体及100个无关正常对照中均不存在这样的突变。SSH1基因、SART3未检测到基因突变位点。   结论:MVK3个突变位点在中国汉族DSAP患者中均为首次报道,本研究证实该三种突变是引起DSAP临床症状的致病性突变,而不是正常多态性,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家系2患者与散发病例1身上除有典型的DSAP皮损外还存在典型斑块皮损,提示MVK不仅是DSAP的致病基因,而且与PM的发病可能也有一定的联系,这为研究DSAP患者发病机理及MVK基因与其他类型了汗孔角化症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将来的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及基因治疗打下了基础。

汗孔角化症;发病机制;MVK基因;基因突变

济南大学

硕士

皮肤病与性病学

张福仁

2013

中文

R758.5

61

2013-11-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