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目录>
<
DOI:10.7666/d.Y2364554

角膜移植术后不同内皮型免疫排斥反应的活体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梁长森
济南大学
引用
目的:对比两种内皮型排斥反应与原发病、植片大小和术后时间的关系。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局限型和弥漫型两种不同临床过程的内皮型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角膜植片各层细胞的变化特点,结合临床表现总结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   方法:选择于山东省眼科医院就诊的内皮型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患者144例(144眼)。根据角膜植片是否有典型的内皮排斥线将患者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两组。局限型患者64例(64眼),弥漫型患者80例(80眼)。行常规抗排斥治疗。统计所有患者的原发病种类、植片大小和术后时间。裂隙灯下观察治疗过程中角膜植片特征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观察局限型排斥水肿区、透明区和弥漫型排斥各层细胞和内皮面KP的形态和治疗前后变化。统计上皮基底膜的树突状细胞数量、树突状细胞激活程度和内皮细胞数量,统计2种不同排斥的内皮细胞丢失率。随诊时间为1年,详细记录病情。   结果:弥漫型排斥比例最高的三种原发病依次为眼部烧伤(80%)、真菌性角膜溃疡(71.4%)和HSK(65.5%),局限型排斥依次为角膜白斑(87.5%)、圆锥角膜(73.7%)和内皮功能失代偿(72.7%)。行统计学分析,原发病与内皮排斥的类型有关联性(P=0.000<0.05)。弥漫型排斥患者中角膜植片直径大于8mm的21例,小于等于8mm的弥漫型排斥59例,术后时间大于6月27例,小于等于6月的53例。局限型排斥患者中角膜植片直径大于8mm的7例,小于等于8mm的弥漫型排斥57例,术后时间大于6月43例,小于等于6月的21例。行统计分析分析,植片直径大于8mm和术后时间小于等于6月均与弥漫型排斥的发生有显著性关系(P=0.000<0.05)。   上皮细胞层:角膜植片水肿区上皮细胞排列紊乱,上皮细胞近基底膜处大量树突状细胞浸润,细胞体积大,激活程度高(分支长,分支数量多)。经治疗后激活程度降低并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治疗前树突状细胞数量平均约8.1±3.2个/confocal图片,治疗后平均约3.8±1.0个/confocal图片,经统计学分析(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树突状细胞激活程度平均约0.036%±0.047%,治疗后平均约0.008%±0.002%,经统计学分析(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弥漫型排斥树突状细胞数量约11.8±4.6个/confocal图片,局限型排斥水肿区约4.9±2.6个/confocal图片,透明区约2.1±0.9个/confocal图片,经统计学分析(P均等于0.000<0.05),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弥漫型排斥树突状细胞激活程度约0.044%±0.069%,局限型排斥水肿区约0.022%±0.032%,局限型排斥透明区约0.009%±0.002%,经统计学分析(P均等于0.000<0.05),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基质细胞层:角膜植片水肿区基质细胞水肿,排列紊乱,水肿区基质细胞只有部分可隐约辨识细胞核,经正规抗排斥治疗后,水肿区基质细胞层水肿消退较慢,部分基质细胞被条索状纤维组织取代,形成基质瘢痕,影响角膜植片透明度。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的检查结果显示角膜植片经正规抗排斥治疗后水肿消退,但由于角膜植片基质细胞层瘢痕化,反光明显较前增强。排斥发生前局限型排斥患者中,患眼矫正视力小于0.1的患者11例,治疗1年后为18例,患眼视力为指数或手动者共6例,治疗1年后为10例。排斥发生前弥漫型排斥患者中,患眼矫正视力小于0.1的患者14例,治疗1年后为27例,患眼视力为指数或手动者共8例,治疗1年后为16例。   内皮细胞层:角膜植片水肿区大量免疫细胞浸润,部分内皮细胞失去正常六边形结构,大小不一,内皮细胞面散在暗区,可见分页细胞核或双核,内皮细胞密度下降明显。在不接受正规抗排斥治疗的情况下,数日内可发生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局限型排斥水肿区治疗1周后内皮细胞丢失率平均约44.3±12.8%,治疗1月后平均约57.6±13.1%,治疗3月后平均约65.3±5.3%;透明区治疗1周后内皮细胞丢失率平均约17.4±9.3%,治疗1月后平均约21.7±9.8%,治疗3月后平均约33.8±5.4%,3个月之后局限型排斥内皮细胞丢失率增加速度逐渐减慢并接近正常内皮细胞衰减速率。弥漫型排斥治疗1周后内皮细胞丢失率平均约46.2±16.7%,治疗1月后平均约70.5±6.1%,治疗3月后平均约78.1±4.8%,治疗6月后平均约85.9±2.4%,6个月之后弥漫型排斥内皮细胞丢失率增加速度逐渐减慢并接近正常内皮细胞衰减速率。   结论:原发病为眼部烧伤、真菌性角膜溃疡和HSK,植片直径大于8mm,术后半年以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弥漫型排斥;原发病为角膜白斑、圆锥角膜和内皮功能失代偿,植片直径小于等于8mm,手术半年之后的患者则更容易发生局限型排斥;内皮型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引起以内皮细胞为主的角膜各层细胞损伤;弥漫型内皮型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引起的角膜损伤较局限型内皮型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更重;弥漫型免疫排斥对角膜植片的损害远大于局限型免疫排斥,需要及时、合理的治疗将损伤减少到最低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角膜移植术;内皮型排斥;临床表现;移植免疫

济南大学

硕士

眼科学、角膜病

史伟云

2013

中文

R779.65;R392.4

60

2013-11-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