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新津宝墩遗址古地理变迁的初步研究

黄明
成都理工大学
引用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而号称“天府之国”的川西平原更是孕育出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1995年以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成都平原先后发现了多处距今四五千年的史前城址群。这些古城之中以新津宝墩遗址的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最具代表性,因此,考古学家将这一古城址群的考古学文化命名为“宝墩文化”。  宝墩遗址的发现对于长江流域古代文明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宝墩遗址的研究已经取得诸多成果,但宝墩遗址的古环境研究刚刚起步。为了进一步考察宝墩文化来源、生业形态、聚落结构与聚落变迁、人地关系、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等,同时也是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三阶段课题作前期调查研究,自2009年11月开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人员再次对宝墩遗址进行试掘和田野调查。  本文以宝墩遗址所在时代的地层及其遗存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大量钻探资料、野外调查和发掘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沉积学角度对遗址区进行古河道、沉积环境分析、地层划分等方面的研究,以了解宝墩遗址的古地理特征,进而分析古地理的变迁与聚落布局和遗址兴废之间的关系。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主要认识:  (1)结合宝墩遗址区的古河道地面调查和钻探资料来看,遗址区古河道众多。对古河道进行探沟解剖分析,从探沟剖面可以看出古河道经历了三次明显发育过程,根据考古年代学判断,三次河流发育过程分别对应宝墩文化晚期、西汉时期,东汉时期。三次河流发育过程使得古河道由大到小,最后演变成湖沼。  (2)通过对探沟沉积剖面的粒度和磁化率等实验室分析,第一次河流发育过程的二元结构较为明显,下部砾石层,中上部为细砂和粉砂沉积物,符合洪水沉积物的特点。另外,在探方剖面也发现有洪水沉积物的典型特征,河道底部发现有被水流冲垮的树干和树叶,这是宝墩遗址曾有洪水存在的直接证据。  (3)利用遗址区的钻探资料和古河道调查成果,结合对探沟剖面的沉积学特征的认识,对宝墩遗址的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并绘制出遗址区沉积相图,为遗址区的进一步考古发掘提供了重要依据。  (4)从古气候角度来说,全新世中后期5200a.B.P前后和4000a.B.P前后的两次全球性降温事件对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由盛到衰和宝墩文化的开始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地形地貌角度来说,宝墩古城在选址上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地貌,遵循了靠近水源,但又不易受洪水影响的原则。  (5)宝墩遗址所在地区除了受到灾变气候影响易发突发性洪水之外,新津地区坡降较低,处于几大河流的汇集处,相较成都平原其它古城址,宝墩古城更易受到洪水的侵袭。宝墩遗址探沟的沉积学分析以及遗址区古河道的调查提供了宝墩文化时期城址存在洪水的直接证据,进一步证明了古洪水对宝墩古城有着重要的影响。  (6)遗址区无文化层无遗物的地层堆积的分布区域与遗址的自然地势和洪水的冲刷有一定关系;遗址区湖沼相分布集中区域与有宝墩遗存的分布区域基本吻合,说明湖沼相沉积区域与宝墩先民的生活较为密切,推断可能与当时居民用水有关系。

宝墩遗址;古河道;沉积环境;粒度分析;磁化率;地理变迁

成都理工大学

硕士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李奎;王毅;赵兵

2013

中文

P531;K878

63

2013-10-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