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汶川地震灾区因灾农转非人员就业问题研究——以北川县为例

朱冰鑫
西南交通大学
引用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里氏8.0级特大地震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这次地震摧毁了大量的耕地,使得数以万计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地震不仅摧毁他们的土地,一些地区由于受灾严重,不得不搬离自己的家园集中安置的其它地方。土地是农民维持生计的来源,因为地震灾害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另辟蹊径,一些农民由于地震及其次生灾害不能在居住在原有家园迁入城,还有一些农民因为一些地方灾后重新选址重建,导致他们土地被征用,这部分农民灾后重建完成后迁入城镇成为农转非人员。这些农转非人员由于观念落后、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单一等原因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灾区人民的就业情况,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颁布多项就业援助政策帮助灾区农民就业。这些就业援助政策对促进灾区人员就业起到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例如,培训机制不完善、了解就业信息渠道单一、就业不稳定等。解决好汶川地震灾区因灾农转非人员韵就业问题关系到灾区的稳定与和谐。本文主要针对汶川地震后因灾农转非人员的就业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现状调查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对四川省北川县新县城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从政府、市场和因灾农转非人员本身三个方面探讨解决因灾农转非人员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措施。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阐明本文写作的背景和意义及国内外关于因灾农转非就业的相关研究,通过整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给本文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第二章,介绍了本文中的相关概念及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阐明了本文阐释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包括本研究调查点的基本情况和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第四章,在理论基础和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因灾农转非人员就业的政策建议。第五章,总结论文所得出的结论及论文写作的不足之处。

就业模式;因灾农转非人员;地震灾区;劳动技能;培训机制

西南交通大学

硕士

社会保障

何德文

2012

中文

F241.4;X43

52

2013-10-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