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目的论视角下的《卖花女》翻译研究

温晓婷
郑州大学
引用
戏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一直深受中外观众和读者的喜爱。随着翻译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戏剧通过翻译的桥梁被引荐给中国的戏剧爱好者。其中,尤其英若诚的戏剧翻译以其适合表演而闻名,而戏剧作为一种特殊文学文体,其译本可读性则被愈来愈多的人忽视。   萧伯纳,英国戏剧史上地位仅次于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剧作家,其最受欢迎的著作《卖花女》自面世以来,被译成多种语言,据此翻拍的好莱坞电影《窈窕淑女》,家喻户晓,曾赢得了奥斯卡金像奖。1956年,萧伯纳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版《萧伯纳戏剧集》,在这本戏剧集中,杨宪益担任了《卖花女》的翻译工作。自此以后,《卖花女》杨宪益译本经多次修改和重印,深受中国读者欢迎。然而,对其译本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   弗米尔的目的论,能够针对戏剧翻译的双重性,为戏剧翻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基础,论文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对《卖花女》杨宪益译本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总结了杨宪益的翻译原则。   文中,作者试图回答两个问题:如何运用目的论的三条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忠实法则来研究《卖花女》杨宪益译本?翻译《卖花女》的过程中,杨宪益的原则是什么?从目的法则来看,《卖花女》杨宪益译本旨在作为文学文本供读者欣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始终都是围绕着这个目的进行的;从连贯法则来看,原文本中隐含的语言语境信息和非语言语境信息在《卖花女》杨宪益译本中被处理的很好,在译入语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连贯的;从忠实法则来看,《卖花女》杨宪益译本中,原文本别有用意的人物角色名称和修辞手法被忠实的保留了下来。经过详细的分析之后,作者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尝试总结了杨宪益的三项翻译原则:注重译文的可读性,遵照目标文本接受者的处境和与原文本保持一致,并指出这些原则被遵循的先后顺序。   本文的研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当前对于戏剧翻译的研究过于注重其可表演性,与之相比,本论文特殊之处在于选取了旨在作为文学文本的戏剧翻译作品《卖花女》杨宪益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不仅从某种程度上填补了之前翻译研究的空白,而且能引起研究者对于戏剧翻译可读性的重视。此外,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论文总结出了杨宪益的三项翻译原则,并指出了这些翻译原则被遵循的顺序,这是之前的研究没有过的。

《卖花女》;目的论;连贯法则;忠实法则;翻译策略

郑州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张国平

2013

中文

I046;H315.9

65

2013-10-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