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试论清代河南漕运

李梦竹
郑州大学
引用
河南作为清代有漕八省之一,担负着供给京师及直隶地区粮食的重担。漕运制度涉及面极为广泛,漕粮分配、蠲缓升除、征收兑运、官制船制等问题从不同角度折射了清代河南的社会经济状况。终清一代,河南漕运经历了由盛至衰的历史过程,研究清代河南漕运的制度演变及其与社会经济的互动关系,对我们全面理解清代河南社会的经济风貌有重要意义。   清初至嘉庆时期是河南漕运的恢复发展时期。清承明制,漕运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河南漕粮数额多在二十五万石左右,随着历年蠲缓升除额度的不同,漕粮数目也随之变化。河南无运河经过,兑运漕粮主要依靠北部的卫河。在兑运水次上,清初权衡官民交兑利弊,多次变换,最终以内黄县楚旺镇为主要兑运水次。河南无漕船,漕粮运输主要依靠直隶、山东、江南三省帮船协运。河南漕运虽然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其历史地位却大大降低,失去了漕粮转运的枢纽地位,并先于清代漕运的衰落而衰落。   道光以后,河南漕运弊病丛生,逐渐走向衰落直至废止。此时漕政败坏,官丁肆意需索,加重农民漕粮负担,激化了漕运体制的内部矛盾,民间抗粮闹漕活动频发。随着漕运弊端的逐步加深和清末内忧外患的加剧,清政府逐步将漕粮折银征收,漕运体制也最终宣告废止。   清代河南漕运对社会经济影响较大。河南漕运主要依赖卫河,而卫河本身又是一条重要的灌溉水源,漕运和农田灌溉的矛盾突出。清政府制定了多种方案希望能同时满足漕运和灌溉用水。但在水源有限的情况下,保运往往先于灌田,占据对水源的控制权。清中后期,漕粮折银情况更加频繁,也因是否实物征收而分为“有漕县”和“无漕县”,各地农民的漕粮负担逐渐有了分别,而代购漕粮地区的粮食交易市场也因此发展。清代逐渐放宽了对漕船夹私的限制,在漕运沿途也形成了不少市镇,河南因为无运河经过,所以未有较大的漕运贸易码头,但卫河沿线的道口镇、楚旺镇等也因为漕运取得了一定发展。随着漕运的废止,这些地区的经济也随之衰落。

清代;河南;漕运制度;商品经济

郑州大学

硕士

经济史

张民服

2013

中文

F129

69

2013-10-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