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新型2-氨基噻二唑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郭晓东
郑州大学
引用
噻二唑杂环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比如抗菌抗肿瘤等,在医药领域备受关注。利奈唑胺是第一个上市的恶唑烷酮类新型抗菌药,具有很强的抑制革兰性阳性菌的作用,其恶唑烷酮结构单元的电子等排体同样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鉴于上述研究结果,本课题拟设计以噻二唑环替代恶唑烷酮结构合成新型利奈唑胺类似物,以期获得活性更好更具价值的化合物。   具体研究工作如下:   第一,以3,4-二氟苯甲醛为起始原料,通过取代、氧化、成环、酰化等系列反应合成了2,5-二取代-1,3,4-噻二唑类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经IR、NMR等进行了结构确证,其均未见文献报道。   第二,采用肉汤稀释法在50μg/ml、10μg/ml浓度下评价了所合成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菌)、鲍曼不动杆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白色念珠菌(真菌)五种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都没有明显的抑制活性,个别化合物对白色念珠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4h、4r在50μg/ml时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率达到95%和92%以上。   第三,采用MTT法评价了目标化合物对人体食管癌细胞、乳腺癌细胞和胃癌细胞增殖抑制活性,评价的部分化合物表现出了良好的增殖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4e对人体食管癌细胞株的IC50值为5.272±0.767μM,优于阳性对照药物5-Fu。   综上,本论文设计合成了新型的噻二唑类化合物22个,均未见文献报道。并评价了抗菌、抗肿瘤活性,结构表明5位的取代基对活性具有显著地影响。由于所合成的化合物溶解性非常差,部分化合物未取得活性数据,同时也可能是导致个别化合物活性较差的原因。

噻二唑杂环类化合物;生物活性;合成方法;抑菌能力;利奈唑胺

郑州大学

硕士

药物化学

徐海伟

2013

中文

O626.23;R914.5

70

2013-10-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