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英国“学院类学校”计划研究

张羽寰
西南大学
引用
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教育的价值诉求,英国政府也不例外。为了缩小两极差异,改进薄弱学校质量,增进学校类型多样化,使更多学校达到优秀,2000年英国工党政府推出了“学院类学校”计划(The Academies Programme)。2010年5月英国大选,执政多年的工党政府被保守党和自民党组成的联合政府所取代,新政府上台后更是将该计划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出台了一些新的补充方案,从而开启了学院类学校新的征程。   本文在充分熟悉英国改进薄弱学校的政策、经验的基础之上,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对英国“学院类学校”计划出台的背景进行探究,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对英国“学院类学校”计划的主要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梳理该计划的实施情况、成效和面临的挑战,根据上述分析,总结出该计划的特点,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进的启示。   本文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探究英国“学院类学校”计划出台的背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布莱尔率领的新工党政府坚持“第三条道路”的执政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政府极力要改变基础教育不均衡的现状,同时在推进公立学校教育多样化的发展战略的影响下促成了该计划的出台。   第二部分对英国“学院类学校”计划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包括:“学院类学校”计划的目标,政府与学院类学校的权责关系,学院类学校的内部治理,学院类学校发展的外部支援。   第三部分梳理了“学院类学校”计划12年来的实施状况,并对2010至2011两年间有赞助者的、通过转制的、形成连锁形式的学院类学校的效果进行分析,并提出该计划目前面临的挑战。   第四部分归纳“学院类学校”计划的特点。即:扩大办学自主权、重视教育问责、引入外部合作管理机制、关注个性化需求。   第五部分深入挖掘“学院类学校”计划所蕴含的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进的启示,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包括:依托立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促进薄弱学校自主发展;发展教育公益信托,协调政府对学校的管理;建构中小学教育问责制,保障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提升社会对学校的支持力;注重个性化教学,切实推进教育公平。

英国学院类学校计划;体制改革;教育多样化;基础教育

西南大学

硕士

比较教育学

李玲

2013

中文

G556.102;G40-058

68

2013-10-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