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2304032

中国初中生英语习得顺序研究:可加工性理论视角

刘田
山东农业大学
引用
语言习得顺序在二语习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二十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学者们开始关注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是否经历一个可以预测的发展阶段。自从ZISA项目发表创新性成果后,二语习得过程存在固定的习得顺序这一观点才被逐渐接受。   Pienemann(1998)重新定位了多维模式,形成了可加工性理论。该理论从发展和变异两个维度解释了语言发展的问题,并建立了一个语言习得层次。换言之,习得过程在前一阶段习得的基础上发展每一阶段。Pienemann(1988)和Mackey(1993)曾用可加工性理论测试了英语作为二语被习得时的顺序。   因此,本研究旨在运用可加工性理论测试中国学生的英语习得顺序,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中国中学生习得英语时是否按照可加工性理论提出的第二语言习得阶段逐步进行的?2)学习者虽都遵循着基本一致的语言习得阶段,但每一位学习者的具体习得阶段是否存在差异?   为了回答上述两个问题,本研究选取50名中学生,三个语法一致结构(复数、代词及单数第三人称)和三个句法结构(典型顺序SVO、副词前置及助动词第二位),这些结构可以构成英语习得过程中一个比较全面的层次。   50名被试者产出的16685个单词用于本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被试者的语料产出存在很明显的加工层次和中介语变异,为可加工性理论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研究还发现中介语变异受到可加工性理论的制约。这些发现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启示。   文章的主要结构如下:   第一章为引言部分。详细叙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文章结构。   第二章为相关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可加工性理论,回顾了国内外从可加工性理论视角对二语习得顺序及中介语变异等方面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为实证研究。详细描述了研究设计,包括研究问题、被试、研究工具、数据采集和习得标准以及如何使用这一标准进行语料的分析。   第四章为结果讨论部分。运用可加工性理论分析试验数据。基于两个研究问题,我们将在不同的量表中呈现所收集的数据,并且从语言加工层次,学习者语言变异现象两个方面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五章为结论部分。在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探讨了对英语学习及教学的启示,最后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供将来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可加工性理论;习得顺序;中介语变异;初中英语

山东农业大学

硕士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石运章

2013

中文

G633.41

70

2013-10-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