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2302743

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吴亚坤
重庆交通大学
引用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内的经济、社会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社会经济在保持高速发展前进的过程中,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工作并未与之匹配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造成了城市环境质量恶化以及生态系统破坏,如泥石流、干旱、水华、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等生态环境问,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已然成为了左右城市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民公众在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获益的同时也日益加大了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关注和关心,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保护之间的关系才是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如何客观地认识和了解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正确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配置,有效调整城市职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确保城市经济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本文以生态承载力、资源承载力、区域经济学、系统控制学说等理论为基础,针对重庆市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通过对重庆市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基本特征甄别的基础之上,从城市发展水平、自然环境质量、生态质量状况以及污染控制与资源利用水平几个方面,同时力争表现出“人——地生态适宜性”的角度选取针对性的指标,建立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利用专家打分(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指标及指标层权重,并划定合理的评判标准。通过对2011年重庆市基础数据资料的收集获取,评价出重庆市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为较好,运用区位论、人地关系理论、区域协调理论等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显示,重庆市主城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状况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同时由于城市早期发展中存在的城市规划布局混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历史欠账较多,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与之相比稍显滞后,多种因素共同制约下,限制了其生态环境质量的进一步转好。对此,本文从社会经济和环境质量融合发展、强化执法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健全管理制度以及全民共建共享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目前,国内对于城市或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尚无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由于地域、城市管理制度的差别也不可能出现这样一种评价体系,因此,本文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开展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实践分析,旨在构建一个对西南山地型快速城市化城市具有普适性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其适用性和科学性有待进一步实践论证以及修订、优化。

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法

重庆交通大学

硕士

自然地理学

何勇

2013

中文

X171.4

76

2013-10-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