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三叉神经微循环和GDNF变化与疼痛关系的研究

秦泗佳
大连医科大学
引用
目的:建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样的SD大鼠动物模型,研究其对机械刺激的行为反应和阈值变化、神经微循环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变化,初步探究三叉神经痛的病因机制,为下一步治疗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方法:   一、动物模型   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手术组、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   1.手术组(27只):行大鼠眶下神经结扎术。10%水合氯醛对大鼠进行腹腔内注射,麻醉起效后,取仰卧位并固定头和四肢,常规消毒后,沿右侧龈颊边缘,于第一磨牙水平,纵向切开约1cm,分离暴露眶下神经。在体式显微镜直视下用两根4-0铬肠线疏松结扎眶下神经,两线相距约2mm,4-0尼龙线缝合切口。   2.假手术组(27只):手术方法与手术组相同,但只分离暴露右侧的眶下神经但不予以结扎。   3.空白对照组(6只):只麻醉、固定和消毒,既不暴露眶下神经也不予以结扎。   观测并记录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对机械刺激的疼痛行为反应和疼痛阈值的变化。   二、墨汁灌注   按实验设定的不同时间点,对大鼠行10%水合氯醛腹腔内注射麻醉,开胸插管,依次行0.9%氯化钠溶液和4%多聚甲醛灌流,再行5%明胶-墨汁灌注,解剖游离大鼠眶下神经,通过透明标本不同焦点层面照片的焦点堆迭和石蜡切片的HE染色,然后观察各组大鼠眶下神经的微循环和组织病理学变化。   三、免疫组化   经麻醉、开胸和灌流后,游离大鼠的三叉神经节,然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各组大鼠三叉神经节中GDNF分布和表达的变化规律。   四、统计分析   用ZereneStacker1.02、Image-ProPlus6.0和SPSS13.0对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结果:   1.手术组大鼠于术后2周,在眶下神经支配范围内,出现痛觉超敏表现,极低的外在刺激即可激发大鼠强烈的疼痛行为反应,与术前、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一直持续到术后6周,然后才逐渐恢复,大约在术后10~12周左右才恢复到手术前的水平。   2.手术组大鼠术后2周时,眶下神经慢性压迫的区域出现神经纤维的肿胀,髓鞘的节段性脱失和空泡样变,至术后6周,神经纤维的退行性变才明显减少。术后12周,眶下神经纤维的粗细才较一致,髓鞘与轴突的比恢复正常。   3.眶下神经外膜的血管沿神经径向走行,并可见有些较粗的微血管纵向贯穿神经的全长,途中发出斜向或横向的分支穿入神经束间,并沿神经束分布,相互交织形成微血管网,继而又发出分支穿入神经内膜;手术组眶下神经的微循环在不同的时间点略有不同,微血管的密度比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的要低。   4.手术组大鼠术后三叉神经节中的GDNF的表达量增高,较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有明显的增加(P<0.01),且表达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术前术后的OD值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1.大鼠眶下神经的慢性压迫性损伤可建立三叉神经痛样的动物模型,术后大鼠对机械刺激的疼痛阈值与局部神经纤维的脱髓鞘有一定关系。该大鼠模型模拟了临床上因压迫产生三叉神经痛的现象,操作简单,稳定可靠且成功率高,为探索三叉神经痛的病因机制和对因治疗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2.大鼠眶下神经的血液供应主要依靠神经外膜和神经束膜的血管,神经微循环在三叉神经痛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眶下神经受到长时间的压迫后,可导致神经微循环的障碍,使得眶下神经局部的纤维产生脱髓鞘病变。   3.大鼠CCI-IoN模型三叉神经节中GDNF的表达量增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说明GDNF可能通过促进神经纤维的修复再生方式参与调控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慢性缩窄环;动物模型;微循环;病因机制

大连医科大学

硕士

口腔基础医学

王福

2012

中文

R745.11;R783.4

43

2013-10-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