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2280349

创伤性颅脑损伤早期康复环境护理模式的构建及其实验研究

刘静
泰山医学院
引用
创伤性颅脑损伤已成为世界上的主要健康和经济问题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国内外康复医学研究证明,早期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可使患者最大程度地康复。关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研究,但多是侧重功能锻炼,环境作为影响其康复的重要因素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护理学领域,环境作为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之一,与人、健康、护理关系密切。而在神经生物学领域,随着对脑损伤后神经可塑性研究的深入,丰富环境已作为影响神经可塑性的主要外因成为研究的热点。丰富环境理论已用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模型早期康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康复研究。   本课题即在护理学的南丁格尔环境理论、罗杰斯的整体人科学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丰富环境理论,构建创伤性颅脑损伤早期康复的环境护理模式;同时借鉴神经生物学领域关于丰富环境对神经可塑性影响的基础研究,探讨康复环境对脑可塑性的作用,从而进一步证实康复环境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康复的重要作用。为制定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临床干预措施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丰富和发展护理学环境理论。   第一部分:   创伤性颅脑损伤早期康复环境护理模式的初步构建   目的:初步构建创伤性颅脑损伤早期康复的环境护理模式,为制定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临床干预措施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界定环境、护理环境、早期康复等相关概念,回顾环境护理与康复护理实践、与环境护理有关的康复疗法与康复护理实践的有关文献;结合南丁格尔环境理论、整体人科学以及丰富环境理论等进行研究。结果:初步构建创伤性颅脑损伤早期康复环境护理模式的理论架构。结论:该模式从“以病人为中心”以及整体护理思想的角度为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康复提供新的思路。   第二部分:   早期康复环境模式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干预效果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环境模式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改良的Feeney的自由落体致伤装置,制备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大鼠模型,将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术后24h开始对假手术+康复环境干预组(SO+RE组)和颅脑损伤+康复环境干预组(TBI+RE组)进行早期康复环境干预,而假手术+标准环境组(SO+SE组)、颅脑损伤+标准环境组(TBI+SE组)在标准环境中,无干预措施。在术后不同的时间点采用改良的神经损害严重程度评分量表(mNSS)、水迷宫实验、免疫组化法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来评价。结果:术后7d、14d,TBI+RE组的mNSS评分比TBI+SE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康复环境干预有助于改善受伤大鼠的神经行为功能;在水迷宫实验中,术后14天~18天,TBI+SE组、TBI+RE组的逃逸潜伏期时间均明显比SO+SE组和SO+RE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BI+RE组与TBI+SE组比较,术后第16~18天逃逸潜伏期时间明显缩短,术后第18天穿越平台位置的次数和在平台象限的搜索时间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康复环境干预可以改善损伤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障碍;各组BDNF的积分光密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环境干预可以改善受伤大鼠的神经行为功能、改善损伤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障碍并影响BDNF的表达,说明早期康复环境干预可以促进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创伤性颅脑损伤;早期康复;环境护理理论;护理模式;脑可塑性

泰山医学院

硕士

护理学

柳(韦华)

2012

中文

R473.6

60

2013-08-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