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2280333

癌症患者宗教应对体验的质性研究

石红伟
泰山医学院
引用
目的:   1.描述癌症患者宗教应对的自身调节以及宗教应对的体验。   2.解释癌症患者宗教应对的现象,提高人们对癌症患者宗教应对的理解与认识;为癌症患者循证护理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资料。   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以深度访谈、观察、回顾病例为主要收集资料方法,采用Giorgi提出的资料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2011年4月至2011年10月期间,选择泰安市中心医院、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8医院、泰安市肿瘤防治院接受治疗的16名宗教信仰癌症患者作为研究参与者,描述他们运用宗教应对的体验。   结果:   通过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出三个主题:   主题1:癌症患者宗教应对的自身调节   宗教应对是癌症患者自身调节的一种心理干预方式,基于知、信、行的理论模式进行主题归纳。   (1)认知再评价:重新认识人生意义、对疾病认知的改变、对死亡认知的改变。   (2)信念调整:激发生存欲望、接受患者角色、增强战胜疾病信心、乐观面对疾病。   (3)行为调整:自我控制感增强、恢复常态、转移压力源、性格改变。   主题2:癌症患者宗教应对的体验   宗教信仰是一种情感指向性应对方式,癌症患者运用宗教思想或宗教行为应对生活事件(癌症),本研究中癌症患者的宗教应对体验包括情感层面、生理层面、社会层面。   (1)情感层面:获得精神寄托和依靠、减轻心理痛苦、增强对痛苦的忍耐性、获得归属感、幸福感增强。   (2)生理层面:缓解躯体不适症状、提高睡眠质量。   (3)社会层面:促进人际交往、促进家庭和谐。   主题3:癌症患者对宗教应对的综合评价   研究参与者从自我角度出发,对宗教应对进行综合评价为:(1)治愈作用;(2)精神支持;(3)帮助作用。   结论:   1.积极的宗教应对是一种有效的应对方式,癌症患者运用信仰宗教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转变已有的认知,对应激事件赋予新的意义,情感上产生强大的信念,获得一定程度上的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舒适状态,促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2.在临床实践中,护理人员应适当引导患者的宗教应对,理解并满足患者的宗教需求,以丰富整体护理和多元文化护理的内涵。

癌症患者;宗教信仰;应对体验;护理实践

泰山医学院

硕士

护理学

刘化侠

2012

中文

R473.73

50

2013-08-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