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2259972

On Toni Morrison's Motives in Creating Beloved

管秀丽
河北师范大学
引用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文坛最著名、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众所周知,她的创作在汲取古典文学丰富营养基础上,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黑人文学传统。同时,作为一名有历史责任感的黑人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始终以黑人独特的文化为依托,以反映黑人历史和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关注黑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命运为主旋律,以探索黑.人的出路与发展前途为主题。被评论家们普遍认为是她最好作品的第五部小说《宠儿》在1988年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而且由于这部小说“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充满活力”在1993年为她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是获此殊荣的凤毛麟角的世界八位女性作家中唯一的美国黑人女性作家。   写于《宠儿》正文之前的数字“六千万,甚至更多”甚是醒目。莫里森有意突出这一数字,目的是揭露万恶不赦的奴隶制酿成了无数黑人民众遭受残忍杀戮与迫害的悲剧。当然,作为一位富有正义感和历史责任感的黑人女作家,揭开美国历史上这块正在淡忘的、血淋淋的伤疤的目的远不止是对美国奴隶制的深刻鞭笞与控诉。本论文依据文本分析,旨在探讨托尼·莫里森《宠儿》的真实创作意图。   导论部分概述莫里森和她的作品《宠儿》,以及在此之前众多研究者和评论家们对《宠儿》这一作品的研究状况。   正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通过挖掘《宠儿》中主要人物在奴隶制下所遭受的痛苦及创伤揭露了奴隶制下黑人非人的生活状态。首先,论文展现了以塞丝为首的黑人女性在奴隶制下作为“性机器”和为奴隶主繁衍“财产工具”的地位,以及以保罗·D为代表的黑人男性被像动物一样的虐待,反映了奴隶制下黑人群体长期遭受肉体的蹂躏和精神的践踏。其次,论文通过引用福柯话语权理论的两个术语“知识意志”和“权力意志”,指出奴隶主通过他们的“权力意志”对黑人奴隶采用暴力、训规和惩戒等方式,以及通过他们的“知识意志”打着“科学种族主义”的幌子把黑人奴隶贬为动物级别的方式,剥夺了黑人的话语权。再次,论文反映了长期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导致黑人自我身份的缺失。   第二章主要展现了黑人在与奴隶制进行抗争的同时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莫里森看来,唤醒黑人自我意识是抵抗殖民压迫的重要举措。首先,通过展现124号一家人塞丝、塞丝的婆婆贝比·萨格斯、以及塞丝的女儿丹芙不同的与奴隶制的抗争手段,反映黑人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其次,通过分析几个主要黑人男性保罗·D、黑尔、斯坦福·沛德、西克索与黑人女性共同抗争奴隶制的经历,展现黑人民族意识的觉醒。然后,论文从唤醒黑人的种族创伤记忆、展示家庭和社区重要作用、以及反映黑人对民间传统的继承三个方面阐述了黑人寻根意识的觉醒。   第三章通过介绍《宠儿》中主要人物摆脱奴隶制束缚的经历,指出四种黑人有效抵制种族主义、反抗白人文化霸权、保留黑人文化特色的途径。首先,回归黑人民族文化,植根于自己的传统。其次,与白人妥协共处。再次,加强黑人内部的团结与互助。最后,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通过以上四种途径,黑人才能彻底走出奴隶制的困境,获得真正解放,构筑美好未来。   通过以上论述得出结论。托妮·莫里森《宠儿》的创作倾向在于:揭露奴隶制的暴行,警示人们不忘历史,铭记教训;唤醒黑人的自我意识,在民族寻根和文化碰撞中重建民族自信;努力探究美国黑人争取自由、平等、发展的路径。本文从文本出发探究作者的创作倾向,不仅有利于对托妮·莫里森全部作品的理解,也对美国黑人文学的理解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宠儿》;托尼·莫里森;美国文学;创作意图;话语权理论;故事结构

河北师范大学

硕士

英语语言文学

冯梅

2012

I712.074

69

2013-04-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