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2257724

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研究

陈伟芳
南方医科大学
引用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是否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与否,然而,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已经成为了毋庸置疑的事实,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教育方面的原因着手,研究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以增强大学生的信仰意识,激发他们的信仰需要,帮助大学生形成和确立科学信仰,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他们对社会,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本文第一部分论述了信仰的内涵、分类,认为信仰是认知和情感的统一,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信仰具有实践性、终极性和超越性。本文主要把信仰分为两大类,即个人人生信仰和社会理想信仰,认为个人人生信仰和社会理想信仰可以共同依存。其次,论述了信仰的科学性问题。本文认为科学信仰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的基础之上,是有经过证明了的科学理论作为实践指导的,是立足于现实的社会理想;科学的信仰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它是获得个人解脱与人类解放的统一;科学信仰是对现实的一种积极否定。再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与本质,马克思主义信仰以信仰者对这种信仰相关科学理论的学习为前提,它是信仰者对未来美好愿景的向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而崇高的信仰,是一种现实的社会理想信仰。同时,指出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是丰富而有层次的,它不仅包括理想、信念教育,而且还应该包括生命教育、人生基本问题教育,甚至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还应包括法律和道德的教育。最后,指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增强大学生的信仰意识与提高其信仰选择的能力,根本目标是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二部分分析了大学生信仰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当代大学生存在信仰意识薄弱,马克思义信仰淡化,信仰功利化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抗拒心理等问题。   第三部分分析了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的原因,主要指出信仰教育者,如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以及信仰教育的环境,如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等因素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深远影响。   第四部分主要以信仰教育者和信仰教育环境为切入点,探求了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一是加强信仰教育者的自身建设,提高信仰教育者队伍的道德品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首先,要提高信仰教育者自身的道德品质,提高信仰教育者的遴选标准,加强对信仰教育者的各种专业和技能培训,提高教育者的教育水平、精神境界和完善他们的人格,使他们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信仰,并自觉和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用真诚和坚定的信仰力量感染学生,用教育者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影响学生,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帮助大学生培养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其次,要加强信仰教育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深刻学习和专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探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联系社会现实,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切实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社会问题。同时,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结合,高层次与低层次相结合,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教育原则,使信仰教育真正取得实效。在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教育者要吸收接受理论,充分考虑大学生已有的思想观念、认知水平和现实需要,不断地创新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者,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学习,以原著的博大精深,丰富的内涵,精辟的语言等让大学生首先在理论上认同马克思主义。最后,在深刻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的前提下,摈弃过去那些照本宣科和强制灌输的教育方式,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方法,通过采用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以增强信仰教育的吸引力。二是改善信仰教育的环境。本文认为一种信仰的形成和确立不仅深受信仰传播者的知识、品格和态度的影响,同时受信仰环境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它直接联系到信仰者的心境和感情,联系到他们的内心深处和精神世界。因此,要强化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净化信仰教育的环境,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感情。因此,高校要发扬党组织民主平等的作风,严把入党程序和入党标准,发挥大学生党组织生活的积极作用和提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大学生尊敬党,向往党,崇拜党和热爱党。同时,彰显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使教育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教育者要主动关心和帮助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增强他们互助合作的精神,为他们营造互助与关爱的校园精神文化。高校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人翁意识。并加强对校园信息网络平台的管理,发布积极言论,提供积极向上的信息和丰富的资源以供大学生了解和学习,及时清理负面信息,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密切关注大学生思想、情感的动态和他们遇到的问题,了解大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及时地给予疏导和教育,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另外,还应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引导,发挥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以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路径规划;引导措施

南方医科大学

硕士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雷锦程

2012

中文

G641;G411

63

2013-04-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