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2238179

质子治疗前后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评判对比

韦磊
泰山医学院
引用
目的:本研究是在质子射束治疗(proton beam therapy,PBT)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cancer,PLC)前后,通过患者CT表现的对比、生存质量、近期疗效、生存率、有效率、副反应的讨论,评价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中质子射束治疗的应用价值。   方法:本研究搜集了2006年8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淄博万杰肿瘤医院就诊的44例患者,经病理、影像、检验证实均患有原发性肝癌,全组患者均接受质子治疗。质子计划系统设计的治疗方案,采用1~3个射野,使90%~95%等剂量曲线包括100%计划靶区体积(PTV)。肿瘤照射次数10-32次,3-6次/周,2-6Gy/次,总剂量50-78Gy。质子放疗前后均行CT检查,分别对病变部位的病灶大小、CT值、强化特点及周围肝组织变化,进行统计学比较;对质子治疗后患者的生存质量、近期疗效、生存率、有效率、副反应进行总结。   结果:随访至2011年12月,随访期是3~36个月,随访率是100%。质子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上腹部疼痛、腹胀、乏力等表现的患者经质子治疗后,改善率是80.6%(25/31);腹腔积液患者经质子治疗后,改善率是66.7%(2/3);皮肤黄疸患者经质子治疗后改善率是75%(3/4);经质子治疗后患者的有效率、生存率结果:质子治疗3个月后复查,总有效率(CR+PR)是72.7%(32/44),2年生存率是56.8%(25/44);质子治疗后患者肝脏CT扫描(病灶的大小、密度、强化特点)观察结果:对病人CT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质子治疗后的病灶大小,CT值等各项指标均普遍小于质子放疗之前,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明CT影像学改变能准确地反映肿瘤质子刀治疗后的疗效;质子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的观察结果:治疗期间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的患者6例,其中1例伴有低热(<38.5度),出现Ⅱ级急性皮肤反应者4例,治疗中出现白细胞减少者1例,贫血者1例,1例巨块型肝癌患者发生Ⅰ级肝脏不良反应,2例患者治疗结束后6个月出现Ⅱ级急性上消化道反应,经治疗后好转。   结论:质子治疗肝癌是一种有效、安全、副反应较小的方法;CT扫描可从肿瘤质子放疗后的病灶大小、密度、强化特点及周围肝组织变化等方面准确地反映疗效,能为临床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是原发性肝癌经质子放疗后评价疗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原发性肝癌;放射疗法;质子束治疗;疗效评价

泰山医学院

硕士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朱建忠

2012

中文

R735.7;R730.55

52

2013-04-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