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DOI:10.7666/d.Y2238142

血清leptin及apelin活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

王秀春
泰山医学院
引用
目的:目前,脂质代谢紊乱、高血压、糖尿病及糖耐量减低、吸烟、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多种危险因素是已被证实的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子,这些因素通过参与动脉的慢性炎症过程,刺激新生血管的形成,影响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使血管重构及诱导细胞凋亡等多种途径导致斑块的不稳定,具体的作用机制比较复杂,尚有一些其他的相关危险因素没有被充分认识。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深入,新的动脉粥样硬化促进因子不断被发现。leptin及apelin作为两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关注。本课题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不同斑块质地及内中膜厚度分组,研究这两种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因子的作用意义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预测因子。   方法:实验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伴有脑血管病症状和体征就诊于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健康查体正常者共12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病例组78例,同期院内查体正常者51例为对照。所有实验选择对象均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程度。搜集整理所有入选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leptin及apelin活性水平,同时采用血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和血糖水平,在此基础上探讨这两种因子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和致病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及与血压、血糖、血脂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结果:⑴颈动脉粥样硬化者不同IMT血清leptin及apelin水平统计分析结果:0.9≦IMT<1.0组、1.0≦IMT<1.1组、1.1≦IMT<1.2组三组血清leptin及apelin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IMT<1.2组与0.9≦IMT<1.0组和1.0≦IMT<1.1组比较血清leptin及apelin水平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颈动脉粥样硬化不同性质斑块血清leptin及apelin水平统计分析结果:低回声组、混合回声组、强回声组三组血清leptin及apelin活性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低回声斑块组和混合回声斑块组)较稳定性斑块组(强回声斑块组)水平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⑶血清leptin与空腹血糖呈负相关(P=0.012,r=-0.483);apelin水平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P=0.000,r=0.535);⑷血清leptin水平与SBP呈正相关(P=0.002,r=0.585);血清apelin与SBP呈负相关(P=0.026,r=-0.321)DBP呈负相关(P=0.025,r=-0.323);⑸血清leptin水平与血脂中的TC呈正相关(P=0.006,r=0.524),与TG呈正相关(P=0.028,r=0.432),与LDL呈正相关(P=0.008,r=0.507);血清apelin与TC呈正相关(P=0.000,r=0.551),与LDL呈正相关(P=0.002,r=0.585),与TG呈负相关(P=0.105,r=-0.479),与HDL呈负相关(P=0.002,r=-0.572)。   结论:①血清leptin及apelin活性水平升高引起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并增加斑块的不稳定性。②血清leptin及apelin与体内的血压、血糖、血脂等因素相互影响,可能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紧张素;蛋白表达;细胞病理学

泰山医学院

硕士

神经病学

张敬军

2012

中文

R541.402;R361.3

55

2013-04-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