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专题

<

现实语境中的“第六代”电影“作者”(1991-2000)

刘一川
复旦大学
引用
本文以“作者论”和“作者批评”为框架,分三章分别对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第六代”故事片、纪录片导演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试图给出一个看待“第六代”电影导演——也是中国最后“一代”导演、其电影文本及其所处时代三者之间关系的立体视角。  第一章分为两节,分别对“作者论”和“作者批评”进行文献梳理。第二章分为三节,分别谈“第六代”初登影坛时期走向“作者”的现实语境、这一时期“第六代”精神特征上的“作者化”走向,并对相关电影文本《冬春的日子》、《极度寒冷》以及《彼岸》和《八廓南街16号》进行分析。第三章分别从新的社会现实、“第六代”皈依体制的主观原因、娄烨和王小帅创作于世纪之交的电影作品《苏州河》、《十七岁单车》的文本分析来看待“第六代”后期的精神转向。最后的结语部分指出:国际电影节并非中国导演的精神家园。“作者论”与“作者批评”贯穿始终。

现实语境;第六代电影;精神特征;作者论

复旦大学

硕士

广播电视艺术学

吕新雨

2010

中文

J911;J90-05

44

2012-12-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打开万方数据APP,体验更流畅